数九寒天,三晋大地冰冻三尺。但当记者来到山西太谷县郝村时,映入眼帘的景象有着春天般的生机与秋天般的丰盈。
发展农业层次,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郝村人就开始探索如何发家致富。1985年,村委会与县种子公司签订协议,搞玉米制种。第一年,有
90年代初,村里又提出了“要想富、一人一亩树”的目标。村民认同发展目标,当年就栽苹果、梨、枣等经济林500亩。1996年,一企业决定在该村附近建设山西怡园葡萄酒庄园,得到这一信息的郝村人又不失时机搞了500亩葡萄园。
90年代中期,郝村开始发展温室大棚,但因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不到半年,建成的14个大棚全部夭折,村民怨声载道,说这是劳民伤财。村干部们没有气馁,请人论证后认为,村里确实适宜搞大棚。1999年,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聘请技术人员等措施,郝村一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4个,当年棚均收入一万多元。
2006年,郝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同年,该村被农业部和山西省政府确定为山西省唯一一个省部共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从开始搞玉米制种,郝村人就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初次搞大棚失败,郝村人对科技有了更深的体会。
凭借地利优势,上世纪80年代郝村就与离郝村不远的山西农业大学结成对子,专家定期到村里举办科技培训。针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家又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
今年30岁的岳建华初中毕业后就到新疆等地外出打工,每年能赚五六千元。2003年时,他接受了农大教授的种菜培训后,在村里种起了日光大棚,去年仅大棚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
“要想有大发展,光借外脑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于是,村里成立了农民培训学校,每年培训农民八百多人次;设立了“农民科技书屋”,供村民学习文化知识和查阅科技信息;成立了“农民网络文化站”,在对村民免费培训的同时,请村民免费上网,更便捷地了解农业信息。
制定发展规划,让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
“建设新农村,还得有个好规划。”本着“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目标,郝村的发展规划已做到了2010年。
今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二年。郝村将对200亩老苹果树进行品种改良,使所有果树都成为优质果树;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成立农产品加工经济合作社和葡萄种植销售合作社,进一步规范果蔬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村镇建设,使郝村更和谐、更昌盛。
说这些规划时,党支部书记张云奎特别自豪:到2010年规划全部实现后,郝村的良种覆盖率和科技入户率分别达到95%以上,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率达到60%以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及率将达到95%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