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苏州大学对该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最后一个问题“大学4年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空白,还有的学生“不符合要求”地填了小学或中学老师的名字。
南京某高校还有这样一件怪事:在连续几年的优秀教师评选中,全校师生投票选举,竟然没有一位教师的得票数超过半
为什么学生们想不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偌大的大学里为何没有一名教师得票超过半数?是什么延缓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脚步?
发表论文成了教师的“头等大事”
“不发论文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某高校BBS上,学生这样调侃国内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对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还是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数量成了“好老师”的标签,于是完成论文指标成为教师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争取“先进”的教师还要努力多发几篇,以求在数量上取胜。
高校里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而教学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理应放在第一位。如今国内的高校却是本末倒置,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这就使得老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来“生产”论文:有的老师把别人的成果拼拼凑凑,就成了一篇新作;有胆大者干脆抄袭;“聪明者”把一篇论文改头换面,发在其他刊物上,能生出几篇论文来;还有的伪造实验数据,“催生”实验成果以写成论文;更直接的,与期刊编辑拉关系,“走后门”发论文……
“过分强调论文指标,并不能达到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反而使论文整体水平下降,带坏了学术风气。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想尽方法发论文,根本没时间顾及教学,这也给学生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告诉记者。
然而论文对于高校教师就像高考分数对于中学生一样,一直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标准,这件“头等大事”牵扯了教师们太多的精力,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
迎接评估、检查,老师们“看上去很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高校教师见面寒暄过后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们学校今年要评估,一定很忙吧”?或“某项检查你忙完了吗”?可见,迎接评估和检查也是教师工作中的大事。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她的学校会公布学校的“现阶段重点工作”,比如3月要迎接某某检查,6月要参加某某评估……这些检查和评估就成了本学期的工作重心,全校教师都要配合这些工作。学校会分配给她一些具体的迎接检查的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备课时间,那段时间上课基本是草草应付了事,更没有时间去关心学生的情况”。
东南大学孙小菡教授说:“老师也是普通人,每天也只有24小时,这些评估把老师们卷入各种事务的漩涡中,看上去很忙,却忽视了本职工作,自己的研究时间被占用,也少有机会与学生多接触。”
评估与检查,本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可如今出现的“现阶段重点工作”的做法,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为生计和名利忙得“团团转”
“我也想做一名好老师,可是很多条件不允许。我也要养家、糊口,可每月的一点工资连住房贷款也还不上,怎么能安下心来教学呢?在外面找机会赚钱,也是不得已的事。如果待遇提高了,自然就可以把精力放到教学中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很无奈地说。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对学校的调查结果很痛心:“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的大学老师没有好教师的素养,为人师表做得不够,所以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教学生、做科研,有的老师终日奔波在商场上,被人形容为‘越来越像商人’;还有的老师热衷做官、忙于各种会议,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校园里,这种现象在一些年轻教师中尤为严重,而学生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授说:“国家从2005年开始,每年公派5000名高校教师出国深造,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使全国学子受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举也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批评,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反思自己是不是被别的东西牵绊住了,有没有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有什么,能给学生什么?”王卓君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