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津:千般年画寓吉祥

2007-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渤海之滨的天津卫,是人们公认的民俗文化最浓郁的城市。随着春节的临近,在三岔河口一侧的古文化街流连,记者顿时感到火爆喜庆的“年味儿”扑面而来。火红的灯笼、精致的吊钱、绚丽的年画、五彩的头花……上千种民俗工艺品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在这里除了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年货,还能感受到浓浓

的民俗味。

贴年画是过去天津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华堂,还是布衣平民的草屋,贴上几幅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杨柳青年画,春节的喜气便陡然增了几分。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前达到鼎盛时期,与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实为“半印半画”――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因此,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周汝昌先生曾吟诗盛赞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十分丰富,有的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摹写,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渔妇》等等,这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年画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但更多的年画则是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例如《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被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

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杨柳青年画是贴在墙上的“胖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憨态可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以“祈福纳祥”的寓意惹人喜爱。有些年画则是贴在大门上的“门画”:门神、财神、门童。门神中有的是捉鬼驱邪的钟馗,有的是忠关公、勇张飞。财神也分文武:一边是手展“招财进宝”条幅的比干,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门童则是“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

杨柳青年画曾经是天津人春节必购的年货,仿佛没有年画就不是过春节。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层次多元化,“年画情结”在人们的心中也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盆栽的鲜花。

城西有一处花市叫曹庄子,是天津眼下最热闹的去处。走进花市,但觉百花争艳,清芳盈室。近年来,春节买上几盆鲜花布置居室环境已成为天津人的时尚,作为年礼也显得雅致,主客皆欢。据民俗学家张仲所言,春节送花其实也是旧时天津的民俗:花农按照买家的吩咐,用扁担挑着鲜花送到指定的人家。这些盆花都要扎捆成“型”:迎春花要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金黄花盘,腊梅、海棠等要扎成花球,团圆红火……有意思的是那时的盆花只租不卖,过了春节,转年二三月,花农会将原盆收回,再行培育以待来年。

如今的春节花市,花的品种繁多已非昔日可比,仅曹庄子一地近年上市供应的花卉就有上百种,凤梨、火鹤、杜鹃、仙客来、蝴蝶兰、一品红等成为天津市民的最爱。花好,花盆也越发精致。想像一下:窗外寒风凛冽、瑞雪纷飞,屋里笑语喧哗、鲜花怒放,加上满目猩红的吊钱、窗花,这种年味儿怎不使人心驰神往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