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大学社会实践团走四方结“果实”

2007-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蒋效栏 罗静 我有话说

“为了同一个梦想,我们一路走来,风雨无阻,为了同一份责任,我们一路感动,一路收获”。在近日编印的《南京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集》的前言部分,写着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怀着对当今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探索热情,南京大学的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已成为品牌,届届相传,他们用智慧、爱心将一路的收获转

变为回报社会的“果实”。

求解“新农村”难题

2006年暑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系的100余位师生开始了“2006中国新农村调查”的征程。他们走访了山西南泥湾、天津大邱庄、江苏华西村、广东顺德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十处“明星村”及其周边村落,就乡村政治、医疗、教育、环境、法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明星村及其附近的对照村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由此形成近50万字的调研报告《农民对新农村有何期待》,给政府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建设新农村的新视角。

与新农村调查组的调查思路相反,南京大学商学院“锐杰暑期实践团”着眼于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广大农村,在安徽和浙江两地选取20多个村庄,样本村涵盖了各种村级经济发展类型:有传统的农业村,也有种植花卉苗木的特色村;有依靠资产租赁获得集体收入的城中村,也有成功经营集体经济而共同富裕的村级企业集团。在重点调查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锐杰暑期实践团”试图找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受到了人们的肯定。

倾听“城市边缘”的声音

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条件,“在红山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残破的课桌、残破的教室、严重匮乏的师资、一样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和一样纯真的笑脸,他们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南京大学“城市边缘梦想”的志愿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所见所闻。为了让孩子们享有更多的权益,志愿者们为他们捐衣捐书,更为他们输送知识,圆他们一个“城市边缘的梦想”。

“拾荒者社会生态调查小组”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六名学生组成的,他们“顶着烈日跟随拾荒者体验他们的工作,走进那些城市人可能永远不会涉足的脏乱不堪的城中村,走进拾荒者的家庭,体验他们日常工作的艰辛”,“都市拾荒者无处不在,却又无所存在,他们只是这个城市一组不太光鲜的符号,淹没在城市的繁华中。”学生们对这些城市里“熟悉的陌生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倾听来自城市边缘的声音,深受震撼。

重温历史展望未来

“我们终于能有那么一丝的理解,理解红军当年的心情,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看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三军过后尽开颜,风雨过后见彩虹,可是前方的路还是遥遥无期。”这是一个参加“重走长征路”的南大学生记录下来的一段文字。

去年,新闻传播学院“重走长征路”实践团,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艰难跋涉,翻过三座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体验了长达1800多公里的“红色之路”。通过在三个县、10多个点的活动和采访,实践团形成了4万余字的文字材料、3千余幅照片和时长约28小时的视频素材。“我们重走长征路,不是与当年的长征媲美,而是怀顶礼膜拜之情,去寻找、去继承……”重走长征路让“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对长征精神和自己的职业理想有了深刻理解。

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人证言的调查,在历史系已是第四年。经过学生们深入、全面的调查,一大批文字、照片、录像等资料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铁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是在头顶烈日、走街串户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很辛苦,但想到我的工作有助于让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觉得很值。”调查团一位成员这样告诉记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