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4883个语病意味着什么

2007-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史楠 我有话说

二月初,一场“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颁奖大会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这次活动共挑出无可争辩的语言逻辑差错14883处。以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四份中央级报纸和二十四份省市级报纸的一至八版正文为例,共挑出逻辑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病例1289个,平均每份报纸46个,每版5.8个。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的

话说,报刊错误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

对报刊编辑们而言,这是一份令人尴尬的记录。

我们的报刊出版早已告别了铅与火,步入了光与电。照理说,报刊出版的工作强度已经减轻了不少,为什么差错率却不降反升?有人认为,这个时代的编辑记者们缺乏文学修养、历史熏陶,导致报刊语病频出。这话不假,扎实的文字功底的确离不开文史知识的积累,但是这些积累并非一日之功,难道要让我们的读者,等待报刊编辑们花上十年八年才把差错率降下去?

公平的讲,报纸出现差错并不稀奇。现在的报刊无论在广度、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从前。时效性和思想性这两种过去看上去属于鱼和熊掌关系的冤家,正在现今的报纸上寻求最大限度的融合,再加上新闻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编辑记者们毕竟不是百科全书,虽然尽心竭力,但是通宵达旦仓皇赶出来的报刊内容,和过去那种动辄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精雕细刻出的新闻产品相比,差错率高一些,原本是可以原谅的。

我们还能再找到一些理由。比如说,人脑会对文字的差错产生“适应感”――干过报刊编辑的人都知道,报刊的大样出来后,待得编辑检校了几次,即使文章里还剩下一些非常明显的差错,但编辑的脑子也似乎麻木了,即便看到错字也会“打死都看不出来了”……

列上这许多出现错字的理由,我们的读者想必是能够原谅的、能够体谅的。但是,如果读者们再多问上一句:错字可以有,但是能不能别这么多?我们这些编辑又该如何回答?如果错字恰恰来源于我们正在逐渐变冷的心――对文字的、对读者的,我们又如何敢奢望读者的原谅?扪心自问,经过了多年的宵衣旰食,我们是否在字林辞海的浸泡中,逐渐淡漠了自己当初“对文字负责,就是对读者负责”的誓言?

邹韬奋先生尝言:“一个错字都没有,在实际上也许做不到,但是我总是以此为鹄的,至少使它的错字极少。”――脑子的确麻木了,但是人的心是坚定的,在最后的这道文字坎上,我们能不能在付梓之前,忍住头晕眼花,即便“打死都看不出来了”,也再多看稿子一遍?不为别的,就图一个心安理得。毕竟,文字的另一端站着千万的读者,它对我们编辑而言,就是黄天厚土,阡陌桑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