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科高地星光灿烂

2007-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中委 刘胜江 我有话说

在两江交汇的山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正以蓬勃活力形成一片令人瞩目的学科高地:拥有以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代表,包括9个全军重点实验室、8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9个各级各类专业研究所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以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

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研究任务;获得以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的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国家三大科技奖48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抓住龙头

今年1月22日,新华社向全球发布消息:第三军医大学“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对于目前我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两千万乙肝病患者来说,“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一旦成功上市,意味着这种新药将可能改写世界范围内乙肝无法根治的历史。三医大在我国基础免疫学的突出成就,反映了校党委建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学科的决心。几年来,由三医大主要领导带队调研,形成24个军事医学学科和9个研究领域的战略报告,启动交叉科学学科、重点学科、特色方向学科和扶植学科等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他们紧紧抓住军事斗争准备龙头,调整科室30多个,开辟高新武器致伤防护学、军事交通医学、高原军事医学等十大军事特色医学研究领域。这些处于学科前沿的军事医学研究方向,对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设产生巨大辐射作用,催生出分子毒理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一批新的优势学科,形成军事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的良好局面。一大批实力不凡的军事医学前沿领域的学科,成为能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军”学科。三医大预防医学院教授余争平主持的某项国防重大科研课题,于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捆绑效应

第三军医大学拥有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军事医学科技航母”在第三军医大学起航。

面对新世纪滚滚而来的科技创新浪潮,三医大党委“一班人”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冲破学科壁垒,搞集成创新,才有出路。他们将烧伤、战创伤、复合伤3个国家重点学科捆绑在一起,进行强强联手,联合建成了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优势资源与国家军队重大需求的成功对接。

“捆绑”化出三医大“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这种“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科建设这个“根”得以开枝散叶,产生巨大的效应:三医大的学科体系呈现出军事、基础和临床学科三足鼎立的相对完整格局,基础学科积极向军事和临床学科渗透,主动为二者提供基础支撑;军事学科努力实现与基础和临床学科的互动,积极为二者提供需求牵引;临床学科要搭建军事和基础学科的实践平台,并提供技术支持。一批与医相关的“交叉边缘”学科纷纷涌现,它们又成为医大学科体系中新的生长点。

盘活人才

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人才。医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政策优势的竞争。要吸引、保留、凝聚人才,就必须不断推进人才政策的创新,拓展人才的发展空间。三医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制定《学科人才建设三年规划》,作出《关于加强军事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决定》,极大地激活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三医大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纳69名军内外、国内外优秀学术人才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在规定范围内可高定技术等级,及时安排住房,给予科研启动费,其家属可照顾随迁,其子女优先解决入学入托。

三医大对军事学科人才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优秀学科人才进行科研攻关,设立了“军事医学创新贡献奖”和“军事医学创新预研基金”,保证军事医学课题经费吃“皇粮”;在学科投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推荐,优秀人才引进、选拔以及研究生招生、分配与留用等方面实现“四优先”。在这次编制调整中,军事医学学科人才不减反升,总数的比例增加9%。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创新,三医大催生出一批中青年杰出人才,推动了一个个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目前在该校国家、军队各类课题第一负责人中,中青年专家占90%,先后获得国际最高军事医学奖、“全军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等一大批国内外大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