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们 别再当“华威先生”了

2007-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邓学志 我有话说

近日,全球许多生物学界的顶尖人物聚集到中山大学,参加一次特殊的研讨会:这个会上没有报告,没有论文,有的只是轻松的交谈和聊天。3天会议,国内学者匆匆来匆匆去,而国外很多大师级专家却安然呆上3天。

全球生物学界顶尖人物聚集的研讨会,国外很多大师级专家安然呆上3天,而国内的学者却行迹匆匆,令人

好生奇怪。猜想一下,可能是国内的学者以为,这样的研讨会没有报告,没有论文,因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愿意把时间“耗”在“谈天”之中。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是在轻松的交谈和“聊天”中,才可以真正了解到生物研究工作中的真知灼见,既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难得的通过交流打开眼界的机遇。如果是要做研究做学问,怎么可以放弃这样大好的时机?

其实,国内学者这般举动并非个别现象。眼下学者们纷纷走出“书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潮流”,就是一个明证。他们中不少人已耐不住书斋的“清冷”,不愿意再花“死工夫”去搞学问。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但他们似乎忘了这一点,总想着走捷径――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是求利或是求得虚名。这种华而不实的作风,已经产生了我们现下从媒体上就可以看得到的恶果:论文抄袭,成果虚假,导师以第一署名“窃取”学生研究成果,大学创新能力减弱……

未来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国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撑就是国内的学者群。这个群体静下心来认真做学问了,创新型国家就有了强劲的内动力;反之,如果这个群体整天处于一种“躁动”之中,只顾“砍”名利之“柴”,不去“磨”创新之“刀”,那么,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或许最终就会化为一句口号。学者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头衔,而是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当我们要求工人多生产商品,农民多生产粮食之时,作为科技人员的专家学者们的责任就是,以自己踏踏实实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居于领先水平的技术支撑。

忽然想到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看看现下如明星走穴般四处“赶场子”、“忙得不可开交”的国内学者,和那位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却什么实事也没有做的“华威先生”,是多么地相像。或许有人会说,学者们东奔西走,不少也是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搞技术鉴定,也是在普及科技知识。但笔者以为,这些属于“工匠”一类的事,还是让科技推广工作者去做吧,专家、学者的心思更多地还是应该放在“创新”上。选择了当学者,也就同时选择了这个责任。因此,学者们,静下心来吧,别再做“华威先生”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