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众热评春节联欢晚会

2007-02-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央视春晚以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本报记者 苏丽萍

爆竹声中除旧岁,《难忘今宵》又一年。接受观众检验后的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初一凌晨落幕。这一道文化大餐,众人品尝之后,少不了评头论足一番,欣喜者有之,提出更高要求者亦不在少数。总之,以和谐为主题的本届春晚,贴近百姓生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好评。

关注热点亲切自然

纵观本届春晚,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过去一年受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节目中体现得亲切自然。如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农民表演的歌舞《飞弦踏春》,以激昂的歌声、有力的舞步,抒发了西藏人民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之情;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反映了时下盛兴的网恋;舞蹈《进城》表现了进城农民的喜怒哀乐;小品《假话真情》关注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相声《免费电话》讽刺无孔不入的广告播出,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晚会最感人的节目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30名孩子朗诵的《心里话》,尤其是当孩子们说出“打工子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时,不少人感动得落下热泪。观众赵大妈说,本届春晚说的、演的都是百姓身边的事,所以很好看,也爱看,但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她觉得遗憾的是还有一些热点话题应该涉及,比如关于“文明养犬”的讨论和“无车日”的话题,以及房地产、炒股、传销等等,她认为这些话题都是相声、小品的好素材。

《俏花旦》、《小城雨巷》评价最高

本届春晚最大的亮点是两个节目:杂技《俏花旦》和舞蹈《小城雨巷》,从观众及网民反映来看,这两个节目得到一致好评。一动一静的这两个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们新颖、别致。杂技《俏花旦》是在国外杂技节获奖的作品,它除了高难度的技巧让人惊叹外,在节目的编排、演员的服饰、音乐的选配上,都与中国传统的戏曲相结合,尤其是采用戏曲刀马旦的动作,身段优美,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整台节目难度大却没有失误,完美的表现让人叹服。舞蹈《小城雨巷》取材于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江南雨巷中,执伞而行的少女如同一枝枝空谷幽兰,纯净、典雅,充盈着诗情画意,引起了人们对青春无限美好的遐想,再加上水墨般的画面,优雅静谧的场景,在喧嚣的晚会中如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观众林先生点评道:动中有静才是张弛之道,希望春晚不要少了《小城雨巷》这样的节目。

歌舞类节目有待新意

歌舞是历届春晚的重头戏,本届春晚歌舞类节目感觉热闹有余,好歌太少,没有推出新人。名家唱老歌、演员扎堆上、舞蹈人太多的痼疾仍在延续。

观众项先生说,本届春晚的歌曲除了彭丽媛的《报答》外,其他的都没什么新意。不是内容一般,就是曲调不上口,即使是颇有平民意识的《孝敬父母》,也远不如词曲作者以前合作的《常回家看看》那样通俗上口。观众徐小姐则认为歌舞缺乏创意,她说整台晚会只有韩红和郝歌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新意,其他的歌舞大搞人海战术,成了广场舞,一支歌三四个人唱,唱得支离破碎。

语言类节目要有新面孔

相声、小品一直是春晚的“看家菜”,也是最值得观众期待的节目,但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普遍没有新意。

观众阎先生说,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全是熟面孔,这本来就让观众有疲劳感,而节目内容的贫乏更令观众失望。如冯巩的小品《咱村的事》似曾相识,让人想起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和《主角与配角》;蔡明、郭达的小品《送礼》虽触及了时下热门的孩子升学问题,但却不痛不痒,没有深意;黄宏的小品只留下了几句俏皮话;大兵、李金斗的相声档次不高;最令人期待的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策划》,过于粗糙,有临阵抱佛脚之嫌。阎先生认为春晚每年都应该推出新人新面孔。

年味浓艺术味更浓

本报记者肖一

守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过除夕,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种过年仪式。2007年春节晚会落幕,百姓如何看待今年的这道文化大餐?今年春晚哪些节目百姓最喜欢?大年初一,记者在家乡河南驻马店市大街上采访了一些观众。

“那个叫《小城雨巷》的舞蹈太美了”,来逛街的贺老师感叹道,“原来一到舞蹈节目就不爱看,今年这个节目让人觉得很新鲜,很有美感,布景很艺术,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俺们这些不懂舞蹈的人也很喜欢。”

郑州的大三学生余音说最爱看的还是小品,他最喜欢李金斗、大兵表演的相声《免费电话》,讽刺了无处不在的广告插播,笑料不断,李金斗一人演三角儿,特逗。

在记者采访的人中,大家都反映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诗朗诵《心里话》。在街上摆摊卖东西的杨永霞是一位农民,她说没想到晚会还有咱农民工孩子的节目,“看到这些孩子就想到自己的孩子,看着看着眼泪都出来了。”家住城市的张阿姨说:“这种节目上春晚是第一次,一群农民工打工子弟是最普通的孩子,也没有啥表演训练,没有啥朗诵技巧,但是特别质朴、特别真实。”她说,当听到“过去,有人问我们是谁,我们很怕,因为我们是农民的孩子;现在我们却很骄傲,因为我们的父母为城里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时,不仅她自己感动,很多城市孩子也特别触动。

“今年的春晚不仅热闹喜庆,年味十足,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艺术味更浓了,审美层次提高了,而且是老百姓能接受、爱看的艺术形式,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感。”陈先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他表示,今年的春晚不仅在舞台上利用逼真的画面与表演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而且可以看出许多节目都经过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心的艺术设计,比如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舞蹈《小城雨巷》,把中国武术和舞蹈动作完美结合,还有刚柔并济的《行云流水》,给大家带来别样美感和艺术享受。另一位李先生则认为,今年的春晚克服了往年华丽气派的弊病,追求一种自然美、和谐美、艺术美,真实质朴、温馨感人。

“新年要出新,不能端老菜。”“春晚的难办之处就是出新难。”“春晚必须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否则观众就不爱看。”在采访中,观众纷纷表示最爱看的还是新节目,让人耳目一新、心灵触动的节目才是好节目。他们说:“今年的春晚之所以好看,就因为推出了像农民工子弟的诗朗诵《心里话》、《行云流水》、《小城雨巷》、《俏花旦》这样的新节目。”“春晚要推新人、推新歌,出新形式、新节目。热闹过了,笑过了,还要让人感动、让人记住。”

和睦 和美 和顺 和谐

本报记者 李韵

大年初一上午,记者在北京双安商场里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大家对今年的央视春晚各抒己见,但都表达了和睦、和美、和顺、和谐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三个特色:

一、传统文化巧妙整合―――代表节目:杂技《俏花旦》、武术《行云流水》

退休干部刘先生平日晨练时就经常抖空竹。他说:“《俏花旦》中的那群姑娘把空竹抖得简直是出神入化,太不容易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的夫人在一旁补充:“这个节目还加入了中国传统戏曲里的花旦元素,两种传统文化结合得十分完美。”

“我们家最喜欢的是武术《行云流水》。”衣着时尚的张女士快人快语,“以前我们都是从功夫片里了解武术,没想到,它居然能和古典舞蹈融合得天衣无缝,柔中带刚,实在精彩!”

二、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代表节目:朗诵《心里话》、小品《回家》

或许是因为自己曾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操着四川口音的吴先生特别喜欢朗诵《心里话》。这个节目的表演者是北京海淀区行知学校的学生,他们全都是打工者子弟。吴先生说:“10年前我也是个打工者,如果那时我的孩子来北京也会和那些民工子弟有一样的境遇。”“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孩子们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吴先生,他真诚地表示:“多给他们些关爱吧。”

赵大妈是坐在轮椅上和儿女们一起逛商场的,偏瘫的她在医院曾请过陪护,所以小品《回家》里的那个男陪护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儿女们七嘴八舌地说:“医院的陪护真挺辛苦的。当时,我妈大小便失禁,那个陪护大姐不但帮着换洗,还怕我妈不好意思,紧着给她宽心。真是个好人呐。”赵大妈幸福地笑着说:“我比严顺开他们表演的《假话真情》里那个装病的老头有福气。”

三、明星百姓共显光彩―――代表节目:歌舞《飞弦踏春》、舞蹈《进城》

在服装柜台记者遇上了两姊妹,妹妹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所以寒假没回家,姐姐特意从老家赶来,代表家里人与妹妹一起过春节。姊妹俩认为今年春晚突出了一个“和”字。晚会中推出的四副对联分别以“和睦、和美、和顺、和谐”为主题,演员除了明星大腕外,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演员。西藏拉孜县70名农民表演的《飞弦踏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朗诵《心里话》、幼儿园孩子的歌舞《阳光下的花朵》等等,都是普通人登上舞台,这本身就是“不同而和”的体现。妹妹说:“由东北师范大学表演的舞蹈《进城》反映的是农村人刚进城时的慌乱、茫然,后来逐渐被城市接纳,并最终融合进去、共同建设城市的过程。这个节目表现的也是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