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

2007-0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建国 我有话说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就自然应该着力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

高校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

动作用,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高地、文化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弘扬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学校形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面貌,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辐射。

和谐校园建设指导思想

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发展求和谐,以为师生求和谐,以风正求和谐,以民主法制求和谐,以提高治校能力求和谐,学会运用和谐社会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

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满足人民。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共性,“不同”是个性,“和而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和谐校园有以下特点: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都要得到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更加注重教育的协调性,各个方面发展要相互适应,注重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教育导向政策的协调,教育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续性,强调教育发展进程和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产出比。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把教育作为公共福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教育本身生命的体现,使教育更加彰现自己的生命。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要。

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发展。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科学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

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学风建设。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建设和谐学术环境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和谐学术环境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环境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学术主体与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

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形成团结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教师的创新团队建设,增强干部的团结协作意识。

高校和谐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高校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没有高校和谐稳定,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校内问题与校外问题相互影响转化。高校不和谐稳定,现实社会就不会和谐,未来社会也不会和谐。我们一定要从国内外两方面影响因素,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概括讲,有“五个不容忽视”: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全面认识维护高校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工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工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提高领导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