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农场搅动大农业

2007-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 我有话说

在来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的路上,记者听一位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生意人这样描述:“在八五七,你会颠覆对北方农村的定义,这里的小城镇建设一定会让你感到惊奇。”

驱车驶入朝卫路,平整的水泥路面,两边在白雪的映照下愈发绿意盎然的松柏,还有那建完和正在建的别墅小区,无不向记者展示着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形象。

身旁的农场办公室副主任李远波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八五七农场的12个管理区24个作业区,全部达到了标准化作业;每一条通往连部的道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

旱改水是一个分水岭

在八五七生活了40多年的第七管理区农场职工曹连龙亲身见证着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城镇发展成今天这样交通发达、镇容整洁。“十几年前,一到下雨天,土路都变成了泥路,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别说那时候旱田产量上不去,就是产出来那点粮,也没有人来收。”农业协会会长王国金也深有感触:“旱改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农场以旱田为主,那点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改了水田后,日子好过了,种田也有积极性了。”

八五七农场南临小兴凯湖,北依穆棱河,地表水资源丰富。1996年开始,本着“以稻治涝,以稻致富”,全场52万亩耕地,到2006年底,有37万亩改成了水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为调动职工开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农场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旱改水田第一年租金按旱田标准收取,第二年按水田租金标准50%收取;在农户购置钢骨架大棚、插秧机、收获机等方面给予低息或免息贷款和一定金额的补贴,十年间农场在促进水田开发方面共减免和补贴金额达6000余万元。原来收入仅够年吃年用的职工,手头也都有了些积蓄。

大农业引来大丰收

在前往第八管理区途中,农场工作人员指着外面一个停满农机具的院落对记者说:“农场职工购置的农机具就寄存在那里,由专人看管。八五七的农业机械在世界上来说都是一流的!”

从2003年开始,农场站在世界农机发展的最前沿,每年投资5000余万元加大水田机械购置和更新的投入。到2006年底,农场插秧机达到2300余台,机械插秧面积100%;拥有水稻收获机600余台,机械收获面积达98%以上。耕作、轮作体系、栽培技术措施、作业方式、作业收费标准等“五统一”的集约化大农业逐渐建立起来。

正在场部接受农机驾驶员技术培训的第三管理区的胡广宇2003年花6万多元购置了一台收割机,他告诉记者,仅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省1.8万多元的收割费用。

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

在建设龙头企业过程中,该农场把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资源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且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建设了北大营工业园区和朝阳工业园区两个,引进原稻米加工企业21家,小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水稻18万吨,使农场80%的水稻实现加工增值。这些企业达产达效的基础上,增加了米粉、有机大米等精深加工品种。此外,农场还积极推广稻壳综合利用技术,实现水稻加工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重点发展朝阳制米有限公司稻壳发电厂建设及朝阳供热有限公司的并网改造,实现了稻壳的综合利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