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村盛开文明花

2007-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雷清平 我有话说

“将手头闲置的图书慷慨捐献出来,为援建村镇图书馆(室),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一份力量……”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文化局和市新闻出版局在新年伊始就联合向市直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发出“为农民兄弟姐妹捐赠图书”的倡议活动。随后,他们将在短时间内募集到的5万多册图书及时送到

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等15个省级文明村、24个市级文明村、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试点村。

为了能够长期充实农村图书阅览室,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发起单位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援建“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目前已有28个单位与乡村明确了共建关系。

这只是厦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厦门市在大力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中取得积极成果。

除旧习树新风

不久前,翔安区开展了厦门有史以来最为深入人心的移风易俗活动,废除了一年一次的“民俗日”互相宴请陋习,全区393个自然村无一例外,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7400多万元。

针对农村封建迷信问题,厦门开展了学《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比风尚活动,提出“三改”,即改“封建迷信日”为“民俗日”,改“游神请火”为文化游园,改乱建庙宇为建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广泛地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如今,各村镇普遍在中老年中依托老人协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青年中依托青年之家成立新风促进会;在妇女中成立“双学双比”小组等。这些民间组织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集美区后安村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乔迁省办、神事不办,大大减少了浪费,并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兴建村文化广场……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与感染下,厦门许多村民自觉在民俗日当天动手打扫环境卫生、举办有意义的活动,使“封建日”变成“卫生日”、“文艺活动日”、“科技日”和“普法日”。

学科技比致富

在富农民脑袋的同时,厦门也富了农民的口袋。厦门重点开展学科技、比致富活动,做到科普进农村、技术进农户、信息进网络。各区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通过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以科技节、科普画廊为载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海沧区海沧镇建立起一支由专兼职农业、林业技术员组成的队伍,对林果、蔬菜、良种种植户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免费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提供实用农业技术方面读物;通过与辖区内各厂商联系,根据用工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就业定向培训。

集美区则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集大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同时,广泛开展“科普进农村”活动,在后安、李林、上塘等村建立5个高标准的大型科普画廊,定期更换内容;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技术进农户”工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普及推广农业科技,把网络逐步延伸到村、基地、企业和农业大户中,努力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实现“两个对接”,即科学技术与生产一线对接,市场需求与生产一线对接。

学文化比进步

近两年来,“温馨海沧”农村文化活动走遍了辖区28个行政村,参与活动的群众达2万多人次,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海沧区委宣传部领导说:“‘温馨海沧’文化活动抓住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点,寓教于乐,使农民在娱乐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无形中接受了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教育。”

海沧区除了通过开展“温馨海沧”农村文化活动,把一年一次的“四下乡”发展成为“常下乡”外,还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建设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据了解,海沧区委、区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图书馆,现已投入使用。目前,总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8500万元的区文化中心正在动工兴建,预计2008年建成使用。此外,海沧区还多方筹集资金120多万元,重点扶持建设了霞阳村、后柯村、洪塘村等一批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全区28个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

不久前,同安区组织了百名长期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一线的成员参加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班,通过有组织的培训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员,更好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据了解,今后同安区还将健全区、镇、村三级文体工作者队伍网络,抓好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业余农村文体队伍的建设、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同安区电影公司成立了51支电影放映队,深入偏远山村放映电影,每年放映电影上万场,被评为全国电影放映先进集体。

为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厦门市以抓阵地、抓活动、抓队伍为突破口,开展学文化、比进步活动。厦门市每年拨出200万元用于文明新村“精品”工程文化设施建设,拨出300万元专款用于镇文化中心建设。除建设各种文体设施外,还组建了各种文体队伍,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等,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