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项阅读调查,对“你最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选择流行性读物的占到21.4%,经典性文章占到24.1%;对于一些被人们认为“颓废文学”类的代表书籍,至少看过其中一本的竟占到了八成以上;对于阅读书籍主要的目的,调节、消遣的占21.6%,提高成绩的占了64.5%。
这一结果引起了人
果:人文素质缺位
同样,在近日记者对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高校同样开始呈现“快餐文化”的趋势。在记者发放的120份问卷调查中,对“如何度过课余时间”,有36.4%选择阅读休闲娱乐杂志度过,而阅读名著的只占到30.3%,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占到47.6%。
南京师范大学陈章龙教授对学生阅读日趋快餐化带来的危害作了分析:同样是《三国演义》,有的大学生宁愿看改编的动画片也不愿意仔细阅读原著。社会呈现的快餐式阅读的浮躁氛围渗透到学生甚至儿童群体当中,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青少年正是汲取知识的时候,过多地接触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等快餐读物,容易带来身心的浮躁、知识结构简单化,里面一些低级趣味内容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作家鲍鹏山日前在南京作讲座时也指出:不读经典,一个人不可能进入文化的核心,也不能称之为“文化人”,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古代文学深有研究的河海大学陈学举博士对当代学生表现的快餐式阅读倾向也深感忧患:长期下去会导致学生精神品位降低,审美情趣低下,人文素质缺乏;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匮乏,缺少旁征博引的能力;过分沉溺其中还会导致精神状态萎靡;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周围人以及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时间被“应试”挤占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大多数学生对快餐文化的危害还是有一定的清醒认识,那么清醒的认识为何没能转变为明确的行动呢?
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不读名著”时,一位高中生抱怨道:“哪有时间啊,读名著既耗时又耗力,本来压力很大了,要放松还不如读些娱乐八卦新闻来的快。”没时间阅读,升学压力大成为中学生不读“经典”而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主要原因。
那相对时间宽裕的大学生呢?记者走访了江苏一些高校后发现,图书馆里的经典名著书籍备受冷落,而专业书籍和外语、电脑等“实用应试”书籍却炙手可热。当记者向学生追问:“为什么不借一些名著来阅读?”大多数给予同种声音:没时间。忙着考五花八门的资格等级证书,以增加就业竞争砝码;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学英语上,寄希望考托福、雅思留洋海外;考研,在本科就业严峻形势下的又一选择……在一系列现实因素作用下,哪还有工夫安心读“经典”呢?
河海大学的陈学举老师指出:“学生没时间读经典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广为诟病的应试教育、极强的目的性思维。”陈学举说,当下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讲升学率,家长灌输“对考试有帮助”的思想,哪能不导致学生远离“经典”,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南京大学一位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选择“快餐读物”作了分析:中学生判别戒备能力有限,容易迷失在大环境所致“快餐文化”下。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同龄孩子的陪伴,当遇到新的环境时,会产生孤独感,从而会从网络、“快餐阅读”中寻找安慰;此外,从小生活在父母打理好的安排中,当要自己做出选择时会感到迷茫,对充斥的各种文化会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也会迷失在“快餐阅读”中不能自拔。
策: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
精致的文化阅读使人修身养性,它是快餐式阅读所不能实现的。如何引导学生去喜欢读“经典”,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兴趣,成了江苏教育工作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为了给学生营造文学氛围,创造文学环境,江苏许多高校重新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课程,并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南京大学重新设立了国学研究所,办起“国学讲堂”,涵盖史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和文学等一套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南京师范大学郭泉副教授自办起金陵国学馆,向市民免费传授儒、释、道三教经文;南京西善桥小学把国学引入课堂,学习《论语》《道德经》等;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开设了选修课程,包括红楼梦研究、史记研究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海大学四所高校已建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享329门人文素质课程……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从事学校文学工作的陈耀琪老师介绍说:学校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浓厚的经典文学氛围,时间一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就会提升上来。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沈晓静教授对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快餐式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早期的教育是关键,这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引导,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经典”,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同时,学校要创造文学环境,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文化修养,不单只是重视成绩,讲升学率;此外,社会环境要有所改善,视觉文化,物欲文化,要有所抵制,不健康类书籍不要向学生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