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曾经庄严的地方

2007-0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廷楣 我有话说

如今,如果有人去上海,要到上海附近的水乡旅游,就会有人建议,去“旅游集散中心”,那个地方不在别处,就在上海体育中心。

上海体育中心最终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作为体育记者的我几乎每隔数天就会到那里去一次,报道“八运会”

建设进程。印象中,当时主管体育的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每天住在运动员的宿舍里,不到六点,就去八万人体育场的工地看一看,然后在食堂里吃一餐稀饭馒头。

还记得八运会开幕――这个体育中心最终建成的时候,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奥林匹克宾馆、东亚宾馆、运动员生活区、训练区……煌煌大哉,当国歌响起来的时候,来上海采访八运会的记者,纷纷跷起大拇指称赞。

不过最近数年,这里出名是因为别的原因。例如某歌星如果在八万人体育场演唱过,就标志着他在上海的人气达到了顶级。上海体育馆还有一个“别名”,上海大剧场,一些需要超级舞台、超级观众的表演,例如马戏,就在这里举行,而且一票难求。整个体育场已经被店铺包围起来,看台下面也已经充分利用,其中饭店居多。最近,这里有一家苏州点心店和一家据说将上海郊区所有家常菜“一网打尽”的菜馆,红火得很。联华在这里开了一个大型超市,人气很旺。更不要说前面提到的旅游集散中心,每到周末,真是人山人海,出行的人动辄就以“万”计数,有人透露了一个秘密,上海附近的浙苏景区,如果没有在这里挂号,那就火不起来。

这个地方现在还记录着体育的庄严。例如那个建设在广场上的雕塑――不锈钢的体育人,一个个还是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当年的英姿。例如场地保护得很好,每年在这里还有若干高质量的体育比赛举行,刘翔曾经在这里获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里还是上海若干运动队的训练地。这里还有不少对外开放的场地,即使过年,要去流一身汗,或者和高段棋手下一局棋,也是需要预约的。这里还有数家体育用品的专业店铺,在上海体育迷中很有名。

因为不再从事体育报道,我很久没有去那里了。只是最近报社的年轻人希望去那里一起吃顿“年夜饭”,这才在夜色中去了一回。那里曾经是一个我非常熟悉,可是被一般老百姓看成很神秘的地方。现在,门虽设而常开,几乎对所有的人流和车辆都不设防。十多年,这个体育中心周边发生了巨变,徐家汇成为商业中心,附近由工厂菜地变成了高层住宅。拆掉藩篱、面向大众的时候,中心已经融入社会之中,日渐变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缩影。

那一个晚上,我虽然百感交集,却没有任何的感伤。

体育在自然形态中的社会位置,和我们聚焦超级赛场、超级赛事完全不一样。文化有着若干的客观性,并不需要在这里生硬地辨别对和错,先进还是落后。对于呈现在面前的社会文化,应该考虑的是因果。

我知道这里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模型,而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可以探讨某些体育规律的模型。不知道体育学院是否有文化研究的基础,而经济学院和文学院,是否有闲心来研究体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