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隆重而热烈,很多与会者称赞:大会召开得太及时了!为什么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记者就此采访了科技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他介绍,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总之一句话:中国需要一大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型企
应对科技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主导性力量。创新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活动的主角之一。据统计,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超过6万个,产值约占全球总产值的1/4,贸易额占国际贸易额的60%,技术贸易占60%到70%,专利和技术许可费占98%。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其竞争力主要就体现在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身上,如美国的通用、微软、英特尔,德国的大众、西门子,日本的丰田、索尼,韩国的现代、三星。特别是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韩国,在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步入世界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正是得益于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造就出一大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企业。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多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都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缺乏广泛的交汇点。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只能主要由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企业来承担。党中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从制度上突破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能否尽快实现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环节攀升,已成为我国众多产业和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人类历史上看,新兴产业的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无不来自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群,并且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或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已成为各国经济结构演化的主流。
当前,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有关资料分析,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我国以占世界4%的经济总量,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原煤和钢材的30%,水泥的40%。尽管我们已经是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只占大约10%。
大国的基本国情和特定需求,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有可靠而不是受制于人的技术来源。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自主创新对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最终必然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得到落实,也必须通过企业的技术应用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