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物价水平较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这样
据初步测算,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万亿元,增长31%;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都呈现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比较温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粮食连续第三年丰收,预计产量超过4900亿公斤;工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明显缓解,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在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依法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在北京、内蒙古等8个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增长23.8%。
社会事业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2006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6%;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顺利实施,已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中西部农村35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了免费教科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1亿人。
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是15年来最多的;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扩大到24个;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分别增长10.4%和7.4%;有29个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均已建立小时最低工资制度;国家调整了对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使2300万人受益。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年来的成就,是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而就在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非常突出并不断加剧,中央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了全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部门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标准;人民银行2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3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钢铁等11个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市场准入标准。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家还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和实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缓解: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加快,广义货币M2增速回落,新增贷款也明显放缓。
“2007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