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办学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经费问题。
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教育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经费筹集问题是任何民办高校都无法回避的。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筹资方式有三种,一是学费收入,二是事业单位、企业财团以及个人投资,三是银行贷款。这三种资金筹集方式支撑起了中国现今一千多所民办高校的创建与存在,但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民办教育的财务危机日益严重,现有筹资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者不足,难以满足客观需求,束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收取学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筹资方式。但其收费普遍偏高,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很多收到民办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宁可选择继续复读以进入收费低的公办高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在不少民办学校都出现了大量拖欠学费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一些规模较大,办学信誉和效益较好的民办高校纷纷通过银行信贷筹集资金。但是,能够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民办高校只是一小部分,即使是获得贷款机会的民办高校,也无法像公办高校一样享受到无息,低息,贴息的优惠政策,相应的利息必定给民办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很有可能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出现,使民办高校陷入经营危机。
总体来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现有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筹资方式缺乏创新,使得经费问题成为民办高校校长烦恼之一。借鉴私立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美日等国成功经验,可以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筹资出路提出以下建议:
呼吁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政府的资助是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事实上是一种“公共”行为,是一种为政府分担责任的行为。政府有义务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除了直接的经费划拨之外,还应制定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相关税收,向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措施,或者是在征用土地,基建配套,教师引进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有利的环境。近年来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援助力度还很不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在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都是由慈善家建立起来的。而在中国,社会捐助尤其是私人捐赠民办教育的数量极少。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公众热心慈善事业的风气还不浓厚,另一方面,也是民办高校没有做好自身宣传以及筹款的工作。所以,除了号召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投入更大热情和支持以外,民办高校自己也要加强筹款工作。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校长马克尤道夫教授曾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到:“筹款是大学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花费在联系校友,处理公共关系和直接为大学筹款上。”
扩大社会服务。中国的民办高校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生活当中,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创立校办企业或者提供相应的咨询,信息共享等服务以扩大收入。少数办学质量好,学科特色明显的民办高校也可以在科研方面做出规划,推展科学技术创新,并进一步转化科研成果,甚至将其产业化。但是,必须注意,在兴办校办企业,提供社会服务,转让技术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管理,决不能为了增加学校收益而忽视了本职教育工作。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可以和企业合作,培养专门人才争取经费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比公办高校要具备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更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通过加强市调查工作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学科体系,比公办高校培养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社会和企业急需紧缺的人才。所以民办高校应当更积极地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要求动态设置专业,积极推行与企业相关的重点课程的建设,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争取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辅助学生的就业工作,增加学校的社会吸引力。
直接介入资本市场,上市寻求资金。工商企业和集团公司想要做大做强,上市融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东方此次发行3000万股,募集资金规模在1.125亿美元左右,开盘后一度较发行价上涨46.7%,收于20.88美元,其创办人俞敏洪一夜之间个人资产超过1.2亿美元。尽管它的上市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无疑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而且切实可行的筹资方案。(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