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3月2日电“打赢官司拿不到钱”,这是许多当事人发出的抱怨。山东威海市领导对百姓深怀同情,把解决法院“执行难”当作“心头病”,自去年五月份开始,建立联动机制,由法院“独唱”变为44个部门“大合唱”,执结积压多年的“骨头案”24起,标的额达5000余万元,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稳
山东省的决策者,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和谐文化的认识。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深有体会地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集中体现为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老老实实、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这里以和谐文化引育和谐干群关系,具有“重传承”“贵贴心”“富内涵”三大特点。
山东具有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山东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山东人民倡导“和为贵”,崇尚“仁”与“诚”,主张通过“礼”实现“人和”,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关系。山东建设和谐文化,紧密联系本省实际,重视传承,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对传统和谐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扬其精华,服务现实。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大型文化工程――《山东当代文化丛书》,共1000多万字,近百分册。该丛书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当代文化等三个文化层面,对全省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予以总结和升华,对山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山东联系当今实际,提出了新时期山东精神――“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并广泛宣传,大力倡扬,为建设和谐人际关系,特别是构建亲密和睦的干群关系,打下了雄厚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常言道:“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山东各级干部深知:建设和谐文化,密切干群关系,关键在于言行一致、求真务实。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和谐的文化精神落实在行动上。“不图捞政绩,给干部贴金,而为干实事,与百姓贴心。”这些话在山东正变为现实。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烦什么?老百姓盼什么?为了摸清人民群众的脉搏,去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开门纳谏”,全省共发放征求群众意见表300多万份,召开座谈会5万多个,走访群众80多万人,征求意见和建议60多万条。然后,他们认真分级、分类、分行业进行梳理,切实加以解决。针对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山东在没有列入国家试点省份的情况下,自筹资金3.2亿元,在46个县(市区)展开新型合作医疗体制改革。“每人每天三分钱,合作医疗管一年。”3900万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实现了拿小钱看大病的梦想,占全国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总数的1/8。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00万人。省、市、县各级领导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省里建立了25个部门组成的农民工联席制度,组织实施了“西输东接”工程、“南下北上”工程和开拓境外劳务市场的“走出去”战略。2006年全省新增159.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仅此一项就实现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71.4元。这一件件实事,体现着和谐文化之脉,拉近了干部群众之心。
和谐文化深入人心,使人们的精神更加高尚,情感更加纯洁,干群关系更加亲密。前不久,山东省发动群众开展奉献爱心、济弱扶困的“情暖万家”活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很快捐献善款9000余万元,救助城乡特困户、低保户及进城务工的特困人员,31.6万户特困家庭受益。眼下,春节将至,山东各级领导正带头实施“温暖工程”,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红红火火,和谐文化之花正在盛开,干群鱼水情谊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