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灯夕。由于正月十五为“望”日,月亮正圆,因此该日成为团圆、美满的象征。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焰火,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正月十五何以称“元宵”?一种解释是说正月十五之夜是“第一个月圆
元宵节怎么又成了“灯节”?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一说也是源自道教,因道教崇尚火;另一说主要源自佛教,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倡导“神灯佛火”,让元宵之夜彩灯齐放,光明如昼。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至由初八到十八的整整十天。
“猜灯谜”是在宋朝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