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上去了,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饱含深情地说,“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大篇幅对民生问题作了安排。”王文超代表说,“这要求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让他们的腰包鼓些、鼓些、再鼓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具体到郑州,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校,提高公办高中计划内招生比例。”王文超告诉记者,“从新学期开始,对农村中小学免除学杂费;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关闭淘汰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解决长期信访积案和重复信访问题。”
在发展中凝聚民心、凝聚力量
“像贺州这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当务之急就是集中财力,解决发展滞后的问题。只有充分关注困难群体,切实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社会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李达求说。“我们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以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
李达求认为,发展经济与改善人们生活、实现社会和谐并不矛盾。在解决困难群众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时,不要等到群众发出无奈的呼喊时才去办,不要等到财政无限充裕的时候才去办,而要在群众需要时就去办,在办的过程中凝聚民心,凝聚力量,树立威信,推进发展,促进和谐,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归属感、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感。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为群众排忧解难入手,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抓落实,干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干群众长远受益的事,当好群众的靠山和主心骨。”李达求代表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与加快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