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领导干部:增强三项意识 提高执政素质

2007-03-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倪迅 我有话说

    一年一度的两会,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也最能体现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特点。

领导干部要增强“三项意识”,这是会内会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番话,在会场内外迅速传播开来。他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

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这是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告诫,也是亿万人民对广大干部的冀望。

处盛世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代表、委员们说,干部如果有了忧患意识,就不会陶醉于成绩,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保持头脑清醒的常态。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生活的明证。

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2006年的基本经济指标都非常出色。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委员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经济工作中的不足,要有忧患意识。2006年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2003年以来的大规模粗放扩张、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惯性没有多少改变,许多地方政府还是把GDP增速作为头号硬指标,而把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置于脑后。结果,2006年全年GDP增速达10.7%,大大超过原来8%的预期,而单位GDP能耗则略降1.23%(上半年还增加0.8%),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8%和1.2%,也没有达到减排2%的目标。这些约束性指标实现不了,说明经济社会还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也给“十一五”后4年加大了这方面的压力,意味着后4年每年单位GDP节能都必须达4.4%以上和减排2.2%以上,这使本就相当困难的任务难上加难。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委员说,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清醒的忧患、自觉的忧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这种忧患意识来自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清醒认识,来自于执政的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经过了连续28年的快速发展,干部群众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必须认识到,如今我国的人均GDP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很多。党的各级干部不仅自己要有忧患意识,还要引导群众正确地认识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许多代表、委员谈到,事实上,现在有些干部的心态和言行是缺乏忧患意识的。他们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麻木不仁,热衷于浮夸。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不警惕就会贻误我们的事业。有些代表、委员还强调,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机遇稍纵即逝,挑战层出不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干部是各行业的带头人,飞速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高枕无忧。

鞠躬尽瘁孺子牛:要有公仆意识

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表委员们由衷地赞成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大家都认为,公仆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性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证明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干部的绝大多数还是好的。这些优秀干部无论做什么,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身的形象视作群众认识党的窗口,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

做名副其实的公仆谈何容易。代表委员们说,过年过节胡总书记总不休息,到贫困乡村看望老百姓,为各级干部做出了表率。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干部掌握的权力具有二重性,它既能使人高尚,也可能让有的人堕落。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管得住手,把得住嘴,抗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甘当人民的公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光辉形象。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委员说,由于利益驱使,有些部门和机关出现了部门利益法规化。例如郑筱萸搞的一年批一万多种新药,一个药注册三四个新名称,使得腐败分子得益了,少数工厂赚钱了,却使广大百姓遭了殃。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让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去做的,首先需要中央国家机关做出榜样来。

强化公仆意识,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储亚平委员认为,制度是公务员履行公仆职责的根本保障。制度问题不解决,单靠思想教育、个人觉悟,效果是有限的。他说,要注重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为廉政教育丰富内容、提高效率,切实解决“不想腐败”的问题;要注重发挥制度的惩戒功能,为惩治腐败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切实解决“不敢腐败”的问题;要注重发挥制度的规范功能,为源头防腐界定行为、创新体制,切实解决“不能腐败”的问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要有节俭意识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问题,反响尤为强烈。因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

代表委员们都说,如今在干部队伍里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的情况令人担忧。现在经济条件优越了,工作环境舒适了。但不能因为“身在福中”就忽视节约,更不能因为“条件好了”就大肆浪费。全国政协委员陈漱渝拿出一张照片激动地说:“县政府的办公楼造得如此规模,浪费老百姓那么多钱,不管行吗?”九三学社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冯培恩委员说,我国有很多机关借城镇建设的机会,大盖超标准的办公大楼。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也盖起了一个个豪华建筑。

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社会风尚,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古今中外都把节俭当作崇尚的生活准则和品行美德。治家讲节俭,治国也讲节俭。“成于俭,败于奢”。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温克刚强调,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在全体人民中间树立节约风尚,建设节约文化。首先要从干部做起,尤其是政府机关和政府公务员更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群众的眼睛都看着干部,如果干部以身作则,全社会的节俭就必然有效。冯培恩委员说,为了树立节俭意识,不仅要加强公共道德教育,而且要使行政权力运行透明,节省和保护公共资源的责任要落实到人,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控制,考核干部的政绩要考核行政成本,尤其要加强公众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的监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