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版去年10月25日刊载《该怎么保护你,大运河》系列文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3月11日,本次政协大会的唯一一次集体采访的主题就是“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曾为大运河申遗与保护鼓与呼的我们,也正期待着大运河的再度复兴。
3月11日15:00,作为本次政
当刘枫、单霁翔、舒乙、刘庆柱等委员走进会场时,会场上的闪光灯如礼花般四处亮起。
大运河是古代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委员首先给记者们简要介绍了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大运河南北纵贯数千里,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6个省、2个直辖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至今山东济宁以南的大运河仍在通航,济宁以北则已断流,但有的段落还发挥着行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大运河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奇迹。
中国的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几乎都是由西向东流。而大运河的出现,打通了南北交通动脉,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作为中国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在1000多年间,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货物和技术运到北方。因为南北贸易的兴起,大运河沿岸兴起了22座繁华的城市,包括北京。大运河申遗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了。”不错,故宫太和殿的龙柱、铺地的金砖都是通过运河运来的。一千年来,北京人吃的大米都是随着运河由南方运到北京,装进了北京大大小小的粮仓。当时中国的税收也要依赖运河南边的城市。
大运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资料显示,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国家水运主通道,连接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目前整个京杭运河中通航最密集、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这里常年有13个省、市的船舶航行,担负着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重地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和北煤南运的战略任务。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年货运量已接近1.2亿吨;苏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生产资料的主要运输通道,仅去年运量就相当于沪宁铁路四五条单线或六条沪宁高速公路的年货运量。正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委员所说:“它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今年已91岁高龄的著名城市规划家郑孝燮,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积极倡导者。他曾对记者说:“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十分重要,在文化上,大运河也是生命线啊。”接受集体采访的委员们一致表示,大运河既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航运工程体系,同时又是规模巨大的线型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为今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各个时代的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仅山东段已知的文物点就有100多处。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文化遗产都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享受和文化愉悦的资源。委员们说:大运河及其相关的遗迹内涵相当丰富,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运河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等相关设施,运河沿岸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镇乡村,以及与运河有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单霁翔认为,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九个特征:它是一项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混合遗产;是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的廊道;是由古代遗址、近代史迹还有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化遗产;反映了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遗产;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共同构成的文化空间。
某些地段的大运河变成了“排污河”
尽管现在济宁以南的段落仍在通航,但历经沧桑的大运河济宁以北段已经断流。这些断流的河段、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还找得到吗?对这一问题,多次实地考察大运河的单霁翔介绍说:“河南境界的隋唐运河在明代末期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但是遗址还保存在地下,淤积得很厉害。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除个别段落被改造使用至今,其余段落已淤塞。近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河南、安徽等地都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遗址。”他拿出几张照片说:“这是河南有关部门通过遥感技术发现的码头遗址和古运河遗址。这是安徽柳枝发现的码头遗址,还有安徽目前仍在使用的运河。”
尽管“找到了”大运河,尽管京杭大运河已于去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大运河已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尽管沿河不少地方也正在对运河实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整治,但它的现状实在堪忧。从现场出示的照片中,记者们看到了在步步紧逼的房地产项目面前不断退缩的运河遗址,看到了运河变成令人痛心的“排污河”、“垃圾河”、“采砂河”……
曾于去年5月全程考察过京杭大运河的刘枫委员也提到,山东济宁以北河段断流已有时日,一些河段污染严重,堵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古河道频遭破坏,运河上的古代水工建筑以及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古建筑被“建设性破坏”不止,沿河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他焦虑地指出,保护和申遗的问题还是不少。一是对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国家层面和沿河各地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二是长期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和整治,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三是整体风貌日遭毁坏;四是尚未制定诸如《长城保护条例》这样的法规,保护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五是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经费严重不足,申遗进展缓慢。
大运河整体申遗具有开创性
面对近百名记者,单霁翔委员坦言:大运河整体申遗,对中国遗产保护事业是一个挑战,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包含区域、空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文化遗产,并且这个文化遗产包括了人文的和自然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还包括它的点、线、面结合。大运河是一个廊道,那里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村庄、传统民居,还有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样大的系统如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没有先例。“挑战是严峻的,但是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他斩钉截铁地说。
在谈到大运河保护的时候,舒乙委员有些激动,反复强调,保护一定要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他说:“原真性就是要跟原来的设计、材料、工艺、构成吻合,要保存原状;完整性就是要使得运河的周边环境跟它是协调的。比如说明代的大桥,近在咫尺盖个摩天大楼,这就严重违反了完整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委员补充说:“大运河保护还要避免沿线趋同化,这样有损于大运河的地域特色。”大运河就古代文化来说,河北一代是燕赵文化,山东一带是齐鲁文化,江浙一带是吴越文化,洛阳一带是河洛文化。不同的古代文化区汇集成延续至今的多元的运河文化。保护和申遗都是为了要恢复和保留原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照片说明: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就“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集体采访活动,受到中外记者广泛关注。本报记者赵洪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