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量存在或者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与一般人对立、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或者说,逆反心理是主体接受某种客观刺激后没有按一般规律
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
逆反心理的表现,其最大特点是对事物经常持否定态度并往往带极端消极抵触的情绪。它既可能是对某种事物的心理反应,也可能表现为对广泛事物的一般态度和情绪倾向。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的特点。
逆反心理的表现,一般是与某些具体社会现象、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有时是与政治性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一些同志也就直接把这些情况作为政治态度来论处。但我们应当看到,逆反心理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影响形成某种政治观点,但是,在个别时期内的具体环境下的一些表现,并不能真正反映该人的政治观点和态度。也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作用形成了一定的逆反心理,但此时,他可能尚未能达到形成明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的阶段。我们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应当分清这二者的本质区别,不要轻易从“政治观点错误”,“政治态度有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或下结论,甚至给这样的学生以一定压力,效果往往不好。
怎样消除逆反心理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完全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带有危险的,但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同其他心理发展一样,既可向恶性一端发展,也可向良性一端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如果我们只就逆反心理的表现进行批评、反对、压制,不去引导学生同我们一道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逆反心理所以产生的根源――各种主客观矛盾,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向恶性一端发展,走向偏激与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心态;如果我们敢于面对事实,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矛盾,诚心诚意地教育学生并提高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识别是非善恶和权衡轻重缓急的能力,并真挚热情、无私无畏地引导他们同我们一道积极变革那些不合理现象,这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一定会转化为能够推动自己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这就是:
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2.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3.抓住契机,积极、正确、及时的疏导教育。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扭曲了的反应。这种反映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反映本身受主体主观认识因素影响是歪曲性的;其二是客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现象。一般来说,由第一种情况所产生的逆反心理经教育和疏导较易于消除,但由第二种情况所引发的逆反心理靠单一的说服教育就较难奏效――因是客观存在,只能是说而不服,只有看到该种不合理现象被消除了,这时,这种逆反心理才能随之淡化或消除。所以,这种情况下逆反心理的消除,不仅要靠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而且有待于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作者单位: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