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召开两会,代表委员很自然地谈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特别是农村青壮年涌向城市以后,那些留在农村的老人、孩子,更牵挂着代表委员们的心。
期待关注:老人和留守
儿童
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而1.5亿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的孩子则达到2300万人左右。这“一老一小”两个庞大的数字,是个人、家庭、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005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冬妮委员到农村调研。她看到一个孩子显得十分孤僻、封闭,不论说什么,那个孩子始终不开口;而另一些孩子虽然有问有答,眼神里却含着冷漠与疏离。“孤单的生活、亲情的匮乏,已经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李冬妮说。随后,她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今年,她又在网上开设了“委员博客”,发的第一篇稿子,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吸引了很多网友纷纷跟贴。
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尤全喜、金烈,全国政协委员吴正德、杨一奔、郑小燕、吴雁泽、毛增华、徐永光等也提出了相似内容的议案、提案。
同时,杨魁孚委员、马克宁代表等呼吁:关注“空巢老人”!马克宁说,一些“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是“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杨魁孚表示,关注养老、特别是农民养老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亲情饥渴:心理满足至关重要
代表委员发现,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事实上,一些家庭的老人、孩子在经济上是有保障的。但是,由于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他们普遍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
李冬妮委员认为,现在的“留守儿童”,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父母是不可替代的;其次,父母的行为和对城市的向往,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上学产生厌倦,盼望能够尽早通过打工进入城市。“很多‘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不是因为外界条件不好,而是有这样的深层心理原因。”
吴雁泽委员说,大多数“留守儿童”由隔代老人照顾,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孩子们由于在情感和精神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同样,“空巢老人”的精神依托也存在缺位。杨魁孚委员说,由于外出打工,老年人得到的家庭照顾明显减少,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场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建立机制:夯实养老育小根本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对此,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党和政府始终关注民生,为民谋利。而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代表委员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
杨魁孚委员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应当认真落实中央的要求,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努力开创解决农民养老的新局面。特别是要把农民养老作为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抓好,把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完美为老年人服务机制作为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指标之一。
马克宁代表说,根据她的调查,“空巢老人”普遍都有几个忧虑:疾病的医护问题和生活照料问题,还有就是发生意外时如何得到援助的问题。她建议,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对“空巢老人”开展统计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信息,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各地政府可根据财力和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承受力,修建和新建一批养(敬)老院,使更多的“空巢老人”得到照顾和服务;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投入经费建立老年人应急求助信息系统,老人如遇突发事故,只要按下“一键通”电话,社区服务中心即可派出服务人员火速上门为老人解决困难。
李冬妮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该拿出切实措施,为农村孩子创造一个随父母进入城市稳定生活、感受亲情的机会,或者下大力气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让孩子虽然“留守”,却是守在父母身边。
杨一奔委员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治本之策,就是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权益。这样就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学习生活,遏制“留守儿童”的增长趋势。
齐抓共管:人人尽到社会责任
如果政策到位,养老育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吗?
杨一奔委员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国家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偏差。”她希望全社会积极参与解决这个问题,“那些远离孩子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们也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沟通,给孩子更多的亲情。”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政府动员当地组成关爱队伍,“一对一”帮扶孩子,逐步形成了“代理家长制”,这种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很快得到了推广。
刘明华委员说:“‘代理家长制’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有利有弊,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建议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加大教育投入,大范围推行寄宿制,让国家和学校更多地担负起儿童教育监护的责任。
尤全喜代表建议,教育部门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差异,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对“留守子女”进行情感疏导,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多人性化管理。同时,建立农村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环境之外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同样,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也是代表委员们的希望。杨魁孚委员说,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实现代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本文图片制作:郭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