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此同时,“四点半学校”缺少资金和志愿者的消
息也不时见诸媒体,有的“四点半学校”多是老人辅导孩子,活动难免单一,时间长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自然下降;而孩子们“多要几台电脑”之类的希望往往又是社区、街道难以满足的。这些,都暴露了“四点半后教育”尚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四点半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界及全社会都应予以关注。
学生下午4点就放学,家长则要到下午6时左右才能下班接孩子,如何让孩子安全地度过这两个小时的“管理真空”?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的119社区。在社区的活动中心,记者看到,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相当齐全。年龄较大的几个孩子正在打篮球,年龄较小的七八个孩子正在一位志愿者的指导下打乒乓球。志愿者一边陪着孩子们练球,一边不时地指导孩子应该怎样做好动作。孩子们学得十分投入。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因为它只在下午四点半以后才开放。如何在学校之外,搭建一个有效的学习、娱乐平台,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组建“社区四点半”学校就是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的创举。
在社区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房间里,黑板、桌椅、电视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房间的墙上贴着“四点半学校”的宗旨――“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让社区称心”。十几个孩子正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在另外一间约同样大小的房间里,正中摆设着一张宽大的书桌;靠墙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这是“四点半学校”的书法教室。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来这里学习的孩子们的书法作品。从落款可知道,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只有十来岁。就是这样,“四点半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活动,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占领未成年人课外活动阵地,把社区孩子们吸引到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中,成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的港湾。
“义务网吧巡逻队”催生“四点半学校”
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地处钢花村街中心地带,小学、中学、网吧、集贸市场、超市环绕其间,辖区未成年人120多名。双职工的孩子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照管,以致许多未成年人在外四处游荡。
社区居委会干部们仍然不能忘记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2004年10月,辖区一居民带着哭腔来到社区,他的孩子已有好几天没有回家,心中焦急万分,他泪流满面地哀求:“求求你们,帮帮我吧!救救我的孩子”。居委会干部们马上与他一起在周边网吧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他的孩子。看到孩子饥饿颤栗的神态,他的父母失声痛哭。
这件事给了社区干部和居民极大的震撼。社区党总支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大家纷纷表示:“我们党员退休在家,与其坐享清闲,不如为群众做点实事。应该为孩子的前途着想,正确引导他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教育,有必要劝说他们走出网吧。”2005年1月,由社区10名老党员组成的全市第一支义务网吧巡逻队正式成立。他们佩带上专门的红袖章,等孩子放学后,就在街道辖区周边的网吧内搜寻“网瘾”孩子。从此,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雪,党员义务网吧巡逻队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巡逻,把社区的未成年人一一从网吧“请”了出来。
2005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天气异常寒冷,一位老人冒着严寒来到社区。原来,他的孙子迷恋上网,已经有3天没有回家,老人专程前来请网吧巡逻队寻找。网吧巡逻队的老人们拿着孩子的照片,顶着寒风,一家一家网吧寻找,找了一天,仍没有结果。看见老人们冻红的面颊,社区有人心疼地劝道:“你们尽心了,没找到也是没办法的事,天太冷,你们回去休息吧。”但是队员们并不放弃,她们说:“对孩子要负责到底,就算是落雪下刀子,我们也要去。”第二天,队员们终于在另一街道的一家网吧中找到孩子,并迅速与他家人取得联系。此后,巡逻队的老人们又多次上门了解、关心他的学习情况。在长辈们无私的爱护下,孩子开始变得勤奋好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示范高中武钢三中。
然而,一直以来,就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社区干部们:孩子们是被请出网吧了,可是如果没有丰富的活动来吸引他们,他们极易重返网吧,这样无异于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仍然不能有实质性帮助。
于是,在社区干群的反复讨论下,“四点半学校”应运而生。119社区腾出社区活动室办起了这所特殊的“学校”,根据社区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排出每月的活动计划,有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环保卫生教育,也有乒乓球、篮球、唱歌、舞蹈等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同时,他们还将小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区护绿护卫小分队、宣传队,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孩子们在大人的引导下,兴致盎然地加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网吧内领出的孩子无一重返网吧。
“四点半学校”: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为吸引孩子、留住孩子,“四点半学校”成立了五个兴趣班、一个未成年人悄悄话室。
“四点半学校”组织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了一支“未成年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当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国际象棋、乒乓球、书法、绘画及英语五门兴趣课辅导。
志愿者闫萍是一名国际象棋教练,她培养的孩子曾在世界比赛中获奖,孩子们都愿意跟她学习;乒乓球爱好者老党员刘金环在武钢乒乓球比赛中也是一名佼佼者,有乒乓球爱好的孩子们便一心缠住他学“绝技”;熊志荣老人的书法在老年大学是一块头牌,他教孩子们是诲人不倦;冯斌阶老人的绘画在居民当中是有口皆碑,老人总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社区大学生也自愿来到社区,教孩子们学习英语,在他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四点半学校”还经常举行各类趣味竞赛和趣味活动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包饺子比赛、盆景展示、书法绘画比赛等在孩子们当中培养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气氛,孩子们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模拟法庭,如今也被请进了“四点半学校”,来自武汉大学和青山区检察院的志愿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讨论案例、学习法律常识。孩子们争相担任“法官”、“律师”、“人民陪审员”等职,不仅提高了参与意识和能力,也增强了法制观念,拓展了视野。
“我们重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同样也重视孩子的精神需要,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一位社区干部这样告诉记者。“未成年人悄悄话室”就是他们针对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专门建立的。他们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帮助孩子们及时排除心中的不快,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社区格外关心他们的学习、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社区有一个女孩,父母离异,由身患残疾的父亲带着,她因此变得很自闭。社区干部就经常与她谈心,还邀请社区的大学生和她交朋友。女孩慢慢变得开朗了,成为一脸灿烂的阳光女孩。现在,社区还建立了“未成年人关心档案”,组织社区党员对29名青少年进行跟踪随访,发现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帮助解决。
家住钢花村街120社区的洋洋是个贪玩的孩子。由于贪玩,成绩一直不理想。他的父母主动将他送到119社区“四点半学校”。老师发挥他的特长,让他当上大班长。从此,每天一放学,他就早早来到社区,组织学生们做作业、看书、打球、打扫卫生。他自己也带头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原来5门功课总分只有100多分,现在却考了370分。“四点半学校”让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去年8月,119社区要组队参加“全区青少年暑期乒乓球比赛”,从组织人员、排兵布阵、安排训练,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最后,他们取得了混双、个人单打两项第二的好成绩。看到儿子的变化,他的爸爸妈妈多次要求用自家的大房子换家住在119社区的小姨家的小房子,因为洋洋说:“我就喜欢这里,舍不得这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现在每天下午,近30名“挂钥匙”的孩子来到“四点半学校”做作业,100余名孩子来这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甚至连其他社区的一些孩子都慕名而来。
一花引来百花开:119社区经验正在推广
“四点半学校”,受到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们捐款捐物捐器材,支持学校发展。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足球纷纷进了校,各种图书也一一上了架,居民们义务捐献图书上百册。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多次到社区指导工作。湖北省文化厅为学校捐赠DVD电教设备和价值2000元的教材;区文体局为孩子们捐赠达万元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图书;钢花村街捐赠书柜一套及图书500册;武钢某厂为孩子们捐赠了学习用品和服装,“e百分”上海荟能企业主动与社区联手,为“四点半学校”配备e百分英语讲课通,并聘请武大六级英语教师,打造英语课堂,免费为孩子们义务讲课、辅导他们的文化知识,为他们搭建学习、娱乐的平台。
为推广119社区经验,让更多的孩子受惠,武汉市青山区投资数十万元,在每个街道建1至2所“四点半学校”,并力争在三年内覆盖全区106个社区。目前,青山区已经建立了13所“四点半学校”,3000多名孩子成了“四点半学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