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水太多,还是水桶太少”

2007-03-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蕾 我有话说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记者: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贸易顺差达到396.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6

亿美元,增长2.3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钟伟:中国贸易的顺差主要取决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的贸易“两头在外”,贸易顺差中很多都是我们赚取的加工费。而加工贸易必然会带来一些外国直接投资,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国贸易表现为很大的贸易量和很薄的贸易收益。在一个国家经济强劲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好转的时候,外贸发展不可能不好。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完全削减顺差,平衡国际收支是不太可能的。

同时这个顺差还是持续的,这是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导致的,也是不公平贸易的表现。中国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工业研发和配套能力,也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果劳动力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动,中国相对于国外的劳动力优势早就拉平了,就没有那么大的贸易顺差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大意味着中国直接向全球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商品,也意味着中国的廉价劳工给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巨大的福利补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贸易顺差对全球是有利的。

记者:当前,很多人讨论流动性过剩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钟伟:我认为问题的源头在外贸顺差。可以打个比方,外贸顺差需要私人部门,比如说外贸企业把外贸顺差卖掉,就相当于一个“水龙头”,外贸顺差越多,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就越多,那么谁能把这个“水”接住呢?现在主要是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所用的“水桶”就是央行票据。所以,央行票据发行量越大就意味着接水的“桶”就越多,如果人民银行的央行票据发行得少,就会有“水”溢出来流向银行体系。

记者:也就是说,现在不是“水”太多的问题,而是“水桶”太少的问题。

钟伟:是这样的。因为“水多”的问题不取决于人民银行也不取决于商务部,而取决于中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加工装配能力比较强大。现在“水源”肯定是源源不断的,但水多水少是一个外生的变量,我们决定不了,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制造业扮演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接水的“桶”就要多。从去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央行票据发行的规模还是可以的,充分对冲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我们所做的研究显示,2004年第二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所好转,好转的标志就是: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断降低,货币在市场上的利率不断走高。这两个变化都表示国内货币的供求关系在趋于平衡。但是在2006年的下半年,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规模有些不足,不能充分对冲17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带来的基础货币增量,这导致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流动性过剩问题再度变得严竣起来。

记者:最近,我国宣布正式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这是否将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钟伟: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最重要的意义是摆脱国际储备被动运用的格局,而不是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答案。我国外汇储备现在估计达到1.15万亿美元,按照我们所做的定量分析模型,在2010年左右,我国的外汇储备将会超过2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国家的清偿力要求的前提下,肯定还要分流一部分出来,让它投资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领域。因此迫切需要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使得外汇储备从被动管理变成积极管理。现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是不可能。过去主要由央行发行更多的央票加强对冲力度,现在,改由让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发债和央行发央票,两者一起来对冲基础货币。具体来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要实现全额对冲流动性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以后的外贸顺差增量主要交给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去管理,但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第二个前提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必须去承担发行特别债券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利率成本、汇率成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