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昆特别合作光大民族艺术

2007-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丽萍 我有话说

上海京昆艺术中心2007年3月17日成立,“国粹”京剧与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在此间以特别的合作方式,宣布“刀剑合璧”。这一改革的新举措,在沪上乃至全国都引起较大反响。京昆中心的成立,是上海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项目,也是探索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国家水准的重点京剧、昆剧院团

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新任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孙重亮,谈起此事显得十分兴奋,对京昆中心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不是简单地将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简单合并,而是保留京剧院、昆剧团和天蟾逸夫舞台的独立法人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探索京剧、昆剧艺术院团发展的新模式。”孙重亮解释说。上海京昆艺术中心的定位是具有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运用市场机制运营的非盈利性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中心的成立,可以更好地扶植京昆艺术。为此,同时成立了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基金理事会和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京昆艺术发展的研究和谋划,为进一步继承发展京昆艺术、推进上海的京昆创作水平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

可以更科学地整合资源。身为上海京剧院的院长,孙重亮对上京和上昆两大院团情况了如指掌:“上海京剧院是文化部正式授牌的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上海昆剧团是国家重点抢救保护扶持的昆剧团之一,这两个院团艺术积淀厚重,艺术人才辈出,上京的《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上昆的《班昭》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他深有感触地说:“梨园界常说‘京昆不分家’,而且小而全的模式并不适合每个院团。京昆中心成立后,可在创作、研发、投资、融资、表演、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更科学地整合配置资源,实行资源共享。”

可以更好地传承京昆艺术,培养京昆新人。孙重亮强调,上京和上昆拥有多位优秀表演艺术家,如获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尚长荣,二度梅花奖张静娴,以及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梁谷音、陈少云、唐元才等梅花奖获得者,并有一批近年来崭露头角、在观众中有较大影响的优秀青年演员。过去京、昆经常合演剧目,两家的演员也经常相互借用。成立京昆艺术中心,在人才培养上可以突破原先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从而创造出“1+1>2”的效果。他告诉记者,上京的优秀青年演员赵群几年前参与京昆合演《桃花扇》后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立京昆艺术中心后,她高兴地说自己有更多机会向昆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学戏。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演员谷好好曾参演过京剧《乌龙院》,上京曾很想调她去京剧院,她既割舍不了昆曲,又迷恋京剧。京昆中心成立后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了,京昆两门既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两个团的青年演员也会有更多的交流。

可以更多地在创作及营销上加强创新和探索。孙重亮说,在新时期,“海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革和创新的代名词,近年来上京与上昆创作演出了不少成功的新剧目。上海京昆中心的成立,必将引领上京和上昆高举传承和创新的大旗,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而新成立的咨询委员会将会起到智囊团的作用,跳出具体的院团,从理论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以冷静的头脑来看问题。对青年演员创排原创剧目起到指导作用,为青年演员指点迷津,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上海的京昆年轻演员更快成长。

孙重亮表示,中心将致力于面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京昆艺术普及推广工作,以民族艺术的魅力来唤起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努力改善京昆艺术的文化生存状态。他强调,作为具有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文化事业单位,上海京昆艺术中心在艺术建设上将凸显京昆艺术的民族性、艺术性、经典性特色,坚持原创性、公益性,为观众提供一流的艺术服务,在上海演艺界发挥支柱和骨干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