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艳伟 记者毕玉才、苗家生)辽西化石不断给人带来惊喜:北京时间3月22日零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发表了由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联合撰写的论文――“中国白垩纪早期的滑翔蜥蜴”。论文中报道的蜥蜴化石是近年来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关注的
这种古老的滑翔蜥蜴被命名为“赵氏翔龙”,以感谢沈阳师范大学校长赵大宇教授对推动该校古生物研究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这个标本体长15厘米多,保存相当完好,有着完整的骨骼和皮肤印迹;身体两侧有8根长肋骨向体侧伸展开来,支撑着肋骨外的皮肤扩展开来形成翅膀一样的翼膜。
据专家介绍,滑翔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运动方式,常常被认为是飞行的雏形。在脊椎动物当中,有许多类群演化出了滑翔能力,比如哺乳动物当中的鼯鼠和两栖动物当中的一种树蛙。这些滑翔动物的飞行器官形态多样,比如飞蛙是用脚趾间扩大的蹼来滑翔,鼯鼠是用连接在前后肢之间的身体两侧皮肤扩展成翼状的薄膜来在空中滑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中的赵氏翔龙与生活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的飞蜥非常相似,其翼膜是由身体两侧加长的肋条支撑形成的。非常有趣的是,这种结构在生活于两亿多年前北美和欧洲大地上的一类蜥蜴远祖的身体上也出现过。在相隔如此久远的不同类群中反复出现同样的飞行结构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其称之为一种非常奇异的趋同演化现象。趋同演化是指不同起源的生物为了适应相似的环境进化出相似的器官结构。这次赵氏翔龙的发现为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例证。
赵氏翔龙的发现不但在研究辽西地区白垩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说明辽西地区在白垩纪早期可能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气候环境较为相似,属于热带丛林性区域;同时也表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在辽宁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的重视下,在中科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支持帮助下,在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方面完成了大量的考察、挖掘、修复、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在《地质学报》、《古生物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上图为滑翔蜥蜴化石标本,长15厘米多;下图为科研人员制作的滑翔蜥蜴复原图(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