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在中学和大学讲过语文,包括古典文学,也讲过经济学、管理学。我发现,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在传统经典中也能找到源头,通过比较和参照,常常可以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比如,“经济”一词的涵义在传统经典和现代经济学中不尽相同。最先开辟中国对外茶叶销售之路的山西榆次县车辋村
又如经济学课本上说到“垄断”。曾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将外语单词直接译为“独占”,那样不是更加明确易懂也很准确吗?译为“垄断”有何意义?由译文“独占”到译文“垄断”是什么时候转换的?需要持什么态度来对待“垄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梳理脉络,《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其中的“垄”,指高而互不相连的一个一个的土墩子;“断”,指占据。《孟子・公孙丑》中记载,“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从古文里找到出处,可以发现,用“垄断”更加形象,也容易为国人认识其利弊。
再说“管理”。关于“管理”的含义,众说纷纭,有认为管理是一种文化活动的,也有认为管理就是由他人完成事务的,还有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就是决策的。中国人应该怎样理解“管理”?《左传・秦晋肴之战》中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其中“管”指钥匙。由钥匙的功用可以了解到“管”的含义:管理者即掌握钥匙的人,有责、有权、有利。“理”呢,古汉语原意为“治玉”。《韩非子・和氏第十三》记述有关和氏璧的故事,中有“王乃使人理其璞’一句。句中“理”字,就是指雕琢、清扫,以弄清楚事物本来面目。后来用“理”来表示治平、调和之意,引申出整理、梳理、办理、处理等词语。
咬文嚼字可以正本清源。作为一名过来人,我赞成在“读经”上,再鼓一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