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齐鲁的石街、闽粤的幽巷、蜀都的古墙、江浙的宅院、三秦的村寨……人们不时会看到砌在村落、巷口、民宅上的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碣和石人。作为被华人普遍认同的“平安符”、“保护神”的“泰山石敢当”,早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播撒到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当
习俗延续:承载“民众心理”
将石碑或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含有祈求平安、吉祥之意。在福建莆田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年间的石刻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的字样。
“泰山石敢当习俗”先后经历了萌发、变异、兴盛三个阶段,经历了自然崇拜、人格神化和分支合流的过程。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那时人们将石敢当的石碣或石人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平安、吉祥。唐朝以后,石敢当习俗与泰山文化联系在一起,借助泰山的神威,加重了分量,并被人格化,用它来镇鬼厌殃、去除疾病、防止家财损失、制止饥荒发生、保佑宅主升官、平息家庭纠纷等等。
明末清初,石敢当习俗进入兴盛时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相结合,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在国内,以泰安地区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北京的四合院,有高约三四尺的“泰山石敢当”,凭此镇邪伏煞。在闽粤沿海,它与风狮文化相融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有的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在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出现了塔形石敢当,居民以许多石块砌成将近十层的石塔,以止煞驱邪。台湾民众历来也都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在西南的侗族村落的吊脚楼旁,“泰山石敢当”被刻在青石雕的狮子头上;在羌族居住区的“九寨天堂”,大型“泰山石敢当”的石刻雕像高高矗立;湘西土家族信仰的神鬼包括“辟邪的吞口神”,吞口上也刻有“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习俗”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的石敢当雕刻遗存总共有600多块,内容有“泰山石敢当”、“石敢当”、“山石敢当”等。在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庭院刻有“泰山石敢当”;在马六甲众多的店铺门,都有“泰山石敢当神之位”的碑石;在马来西亚,“泰山泰山石敢当”矗立在槟城蛇庙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受到华人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当”。
自古以来,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泰山石敢当”所蕴涵的“吉祥、平安”之意,承载着华人的共同心理,形成的习俗被代代延续。人们说,有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边。2005年4月2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舍奠基,其奠基石就来自泰山。另外,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的基石也都特意选用了泰山石。
价值回归:产生“当代共鸣”
去年,一块高1.18米,宽0.83米的“石敢当”石碑,在泰山山系支脉祝山上被发现,是迄今首次发现的显示“泰山石敢当信仰“缘由的文物。据文物专家介绍,此石碑为清代道光年间兴建,它为“泰山石敢当”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
这块石碑,使人们对“石敢当”的文化价值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专家们认为,这一民俗事象,在今天依然延续,说明民众从古至今渴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它能陶冶人们的心灵、情操,带来思想、精神和伦理道德上的净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工作者就开始收集、整理、研究“泰山石敢当”,形成了近万字的学术论文《石敢当初探》,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3年,泰安市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制定了泰山文化战略规划,拨出专项经费,开展“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2005年夏,召开了“民间文化泰山论坛暨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以科学而严谨的态度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汇编等文字资料200余万字,拍摄图片200余幅,摄制影像资料片1部。
在发掘与研究中,专家们抓住了“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石敢当信仰范围具有广泛性,从北方到南方,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大陆到台湾,从国内到国外,成为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在各地的传播中,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宗教相结合,使石敢当在各地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时具国际性特征,它跨洋过海传到国外,至今日本、韩国、马来西南、菲律宾、印度支那地区和海外华裔居住地都有这个信仰,透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和适应性。
“一块‘泰山石敢当’在身边,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边。”“泰山石敢当”的“平安”文化内涵,与现实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年,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据悉,泰安市正在积极策划“泰山石敢当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有效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并为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石敢当”成为和平与吉祥的使者,对全世界炎黄子孙产生了巨大凝聚力。
形象丰满:播撒“审美情思”
在历史的演变中,石敢当习俗在全国及世界各地形成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以“泰山石敢当”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石敢当”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泰安当地,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石敢当是一个人,他出生在泰山脚下的一个石匠之家,少年时便牢记师傅“学医先学把人做,习武更要修自身”的教诲,疾恶如仇,敢作敢当。后经泰山主神碧霞元君的点化,更是功力大增,气贯长虹,驱妖降魔,所向披靡。他不贪财,不恋色,勇敢机智,胆大心细,神剑在手,威震八方。各地求救者络绎不绝,因分身无术,便把“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刻在泰山石上,镇宅驱邪,撒遍神州。
更多传说散见于古籍中。相传黄帝时,蚩尤残暴,头角坚实,无人能敌。一次它登上泰山,声称无人敢当,女娲遂投所炼补天石以制其暴,上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由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为民间辟邪镇煞的神石;又一说“石敢当”为五代时的力士,能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过,必刻石留其姓名。近日,新发现的立于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祝山的石碑,称“石敢当”原为能镇邪、除恶、保平安的一灵石,后来化身变为一救死、扶伤、祛疾患的“神医”,即“石大夫”。明清以后,关于“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能见到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这些民间传说,在内涵上都大同小异。
除了众多优美的传说之外,石敢当习俗还产生出大量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的石刻和造像,其造型呈现多样化,各地都有独创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敢当形象”。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将其直接刻在石头上。去年,泰安市组织专家参照传说中的石敢当有勇士、大夫、樵夫、将军等形象,设计的“泰山石敢当”雄伟、高大、正气凛然、不可侵犯,但又不盛气凌人,透出宽厚与仁慈。
“石敢当习俗”在传播中,民间故事还被改编成戏曲。在泰安地区,有一种专门以演唱石敢当故事为体裁的“泰山皮影戏”,是家庭戏班,世代相传。专门在泰山庙会上演唱《泰山石敢当捉鬼》。去年举办的国际文化大会暨首届泰山诗歌节系列活动中,大型神话剧《泰山石敢当》在泰山影剧院演出,该剧情节曲折跌宕、精彩生动,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