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安全与林农增收实现双赢

2007-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雄鹰 董峻 我有话说

  朔州市朔城区位于山西省北部,“一寒二旱三风沙”是旧时朔城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从2001年始,朔城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大机遇,综合规划,科学施治,优化模式,在山坡丘陵区连片集中规划实施了13万亩治沙工程,走出了一条“防风、固沙、增绿、兴林、富民”发展道路。

科学

治沙,灌草结合,“一六”模式唱主角

植被稀少、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朔城区的实情。这个区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建设十年规划,把国家重点生态项目整合起来,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探索出使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同步化、最大化的“一六”林草间作治理模式――

采用一行灌木、六行紫花苜蓿的“一六”带状混交模式,即灌木三米一带,带宽100厘米,灌木200厘米行间间作六行紫花苜蓿,既考虑生态效益,又兼顾经济效益,发挥二者的利益最大化。

从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以柠条为主的灌木当年高生长达到30厘米以上,紫花苜蓿当年高生长达到70厘米以上,林草覆盖度当年可达0.5左右,第二年以后达0.8以上,且生物生长量逐年增加,地表盖度超过国家规定必须达到0.2以上的要求,完全可控制沙化土地的就地起沙。

间作的六行紫花苜蓿,一年收割2―3茬,平均亩产草量15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0.16元销售,每亩最低可收入240元,加上国家给退耕户的粮款和医教补助17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400元以上。几年来,项目区造林13万亩,群众人均年增收1200元。

工程实施中,区政府专门抽调农、林、水、牧部门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六年来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5期(次),培训1.83万人次,发放技术手册1万多份。工程实行持证上岗、持证施工。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使林草成活率提高了10%―20%,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种苗成活率提高30%左右。柠条种子包衣使全区20多万亩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免遭地下害虫危害,每亩平均节省种子费和人工费11元。

注重实效,兴林富民,生态经济获双赢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带动下,朔城区的生态建设规模扩大,治理速度加快。六年来,全区生态总治理面积89万亩,林草覆盖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11.5%提高到33.2%。连片的生态林草工程和小流域工程已发挥了强大的防护功能,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遏制土地沙化的巨大作用。

据监测,当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114万亩减少到81.6万亩,年减少泥沙流失量22.5万吨,水源及节水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1.6万亩,净增农田灌溉面积0.9万亩,年增产值达270万元。

随着工程的实施,全区梯田面积增大,水浇地面积增大,许多农田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民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基本农田上,加快了“两高一优”农业建设。全区总耕地面积减少了12万多亩,但粮食产量却增了二成左右。

窑子头乡官堡沟村曾是一个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的村,过去粮食平均亩产100斤左右,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移民后新建新官坡村,村民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新修了柏油路,配套了学校、医疗所,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风沙源项目建设不仅使农民在实施项目中直接收益,而且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6年底,全区畜牧业增收5000多万元,农业增收1000多万元,其他收入3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966元增加到3360元,增长70.9%。

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后续产业促发展

以柠条、苜蓿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让朔城区绿起来,也让农民富了起来。这个区依靠绿色产业优势,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注重培育发展后续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滚动发展之路。

六年来,朔城区新增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地22万亩,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年产优质苜蓿18万吨,项目区农民像经营农作物一样经营林草,改变了传统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形成了粮经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有的地方草产业已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西山生态区建成旺发、健壮两个万吨苜蓿颗粒饲料加工厂,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如今,草多畜多已成为朔城区显著的变化。全区生产秸秆饲草10亿斤,紫花苜蓿草4亿多斤,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6年来,全区新增15万平方米棚圈、20余万只羊、2万多头牛,肉、蛋、奶总量分别已达2.9万吨、0.9万吨和7.35万吨,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200斤、70斤和450斤。

同时,全区先后新建了金沙、红旗、世纪养殖园等三个千亩园万头牛养殖园区,建设峙庄、红壕头等十个五千只养羊小区,边坡山区近30万只羊实现了舍饲圈养。生态畜牧业的兴起,推动了该区种、养、加工业的全面发展,延伸了绿色产业链。

目前,玉米、土豆、奶业、肉业、草业、蔬菜业六条龙型经济正在崛起。全区形成了以渝源玉米开发为龙头的45万亩玉米种植基地,以嘉利淀粉公司为龙头的15万亩玉米种植基地,以玉容乳业公司为龙头的三大奶牛养殖园区基地,以三佳肉业、雁峰肉食公司为龙头的兴隆、鸿源养殖公司基地;以旺发、润泽、健壮公司为龙头的22万亩紫花苜蓿基地,以大运蔬菜市场为龙头的15万亩蔬菜种植基地。(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