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和农业内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村企互动”的成功实践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
实践证明,企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
企业也是改造传统农民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农村二、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批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转变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产业工人的转换。这其中,企业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农业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农村大批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主要渠道。其次,企业是培训农民、改造农民的大学校。农民进入企业后,不仅劳动技能、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的观念、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得到了加强。第三,企业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与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为降低交易费用,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企业还是改造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凡是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好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农村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这说明,企业是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力量: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企业许多是由乡村集体企业演化而来,企业为乡村集体经济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企业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生力军。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山东注重了农村企业的科学布局和相对集中,从而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一批由企业集聚而形成的新型小城镇。企业是村容村貌改造的积极参与者。在山东,部分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和介入新农村建设,通过投资直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据对274家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调查,龙头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累计已达到6.18亿元,已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中,“村企互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1、“村企一体”型。在山东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多数由村集体经济演化而来,企业领导人同时也兼任村党政组织负责人。由于农业在这些村已不是主导产业,村民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在社区行政管理上还有“村”的名字存在,但实际上已形成了村企一体化,并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新农村建设较成熟的形态,在全省已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典型。2、兼并联合型。在农村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扩张和整合资源的需要,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与周边村庄达成协议,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到企业工作的同时,对村庄整体兼并,整体改造,实施新村工程,实现了村企互动,村企双赢。3、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从而实现村企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4、产业化带动型。许多龙头企业为稳定自己的原料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类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模式,在山东为数最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最大。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得到“村企互动”的几点启示:
――“村企互动”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入农村,改造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民的必由之路。企业是集聚一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生产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农村大多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村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实施“村企互动”,实质上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植入落后的农村,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落后的农村和农民。
――“村企互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实现形式。要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路子。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村企互动”的探索,实际上就是通过农村工业化的带动,让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进入农村,进入农业,从而改造农业、改造农村、改造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
――“村企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破解“三农”难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农民,都缺少资金实力,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特别是企业力量的支持。实行“村企互动”战略,一方面可以吸引企业以资金直接投入农业,投入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能为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税源,使政府增强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执笔:秦庆武 李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