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朱琳:我生逢其时

2007-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丽萍 我有话说

“我赶上了好时候!”见到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请她谈谈中国话剧百年诞辰感想,84岁的她一再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我说的好时候不光是指中国话剧百年,是说我当年演话剧的时候,那时田汉、洪深、

焦菊隐等戏剧大家指导过我,我排他们的戏,我受益匪浅,这是我一生中最感荣耀的事。”朱琳高喉大嗓地说,“听不少人说,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没赶上好时候,没挣到钱,不像现在那些明星,个个都成了大款,着实为我们惋惜。但我要说的是,我庆幸我赶上了好时候。我生逢其时。”朱琳虽然外表已是一个行动迟缓的老太太,但那清亮高亢的嗓音,却一点也没变,仍是那么底气十足。

回忆起那些辉煌的年月,朱琳神情振奋,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的她,14岁起就在“长虹剧社”主演了话剧《烙痕》、《暴风雨》,后来又参加了周恩来、郭沫若创建的抗日演出队,并参加了《放下你的鞭子》、《木兰从军》、《丽人行》等进步话剧的演出。“我第一次演戏是舒强给我画的油彩妆,导演是水华,他们都是著名的艺术家。”

相貌端庄的朱琳,一直是北京人艺的“大青衣”,多演主角和正面角色,但1960年排契诃夫的名剧《三姊妹》时,导演欧阳山尊却让她出演小市民娜塔莎。“我当时一听就不干了,连前苏联的艺术指导都认为我的形象不适合演小市民,但山尊导演坚持让我演,还要求我演好。我只好去体验生活,在市场、在公共汽车上,留意观察,最后演得很成功。苏联艺术指导很惊奇,说你怎么把俄国的小市民演得那么像?我说,全世界的小市民都是一样的。”说到这里她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朱琳说,这出戏,让她意识到作为一名演员,应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开拓自己的戏路。其实,早在1954年她30出头时即在曹禺名剧《雷雨》中出演鲁妈,在这之前,她从未演过老太太。《雷雨》连演70场,创下了当时的演出盛况。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是朱琳的代表作。美丽脱俗华贵的艺术形象、吐字归音韵味悠长的独特道白,形成了她独具大家风范的表演风格。剧中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是由她自己演唱的。“这出戏,焦菊隐导演运用了很多戏曲的表演手段,如甩水袖和旦角的小碎步等,这功夫要现学是很吃力的,幸亏两年前我在演《虎符》时学了一些。”她告诉记者,当年梅阡导演排郭老的名剧《虎符》,就让她跟京剧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和程派名家赵荣琛学甩水袖、跑圆场。朱琳有一条“气死女高音”的好嗓子,而且自小就喜爱京剧,这次学戏让她喜欢上了京剧程派艺术,“我跟赵荣琛说要学程派,他笑笑说,你不行,你是梅派的嗓子,不能学程派。”正是得益于这些戏曲功夫,她演的如姬和蔡文姬都得到郭老的赞许。这时,她再一次十分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演员,要多学些东西,得到这些大师级人物的指点和帮助,自己真的很幸运。

新时期,朱琳演出了《贵妇还乡》、《洋麻将》等戏,并执导了《忠烈碑》、《回家的路》等剧作。谈到目前的戏剧状况,她认为,如今虽不是话剧的黄金时期,但话剧还是有观众的,尤其是北京人艺的演出,在观众中很有市场,现在的演员应珍惜这一机会。演影视可以,但不能脱离舞台。朱琳透露,上世纪40年代,她在上海参加了《弱者》、《几番风雨》、《蝶恋花》等多部电影的拍摄。“拍电影不如演戏,表演老被打断,不过瘾,所以我最终还是回到舞台上来。”

“能赶上话剧百年是一生中的幸事,因为不可能再赶上下一个百年。”作为一名话剧老兵,朱琳显得很激动:“我庆幸我选择了话剧,我希望年轻演员们努力敬业,为我国话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