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津古渡的保护与修建问题发端,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古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修建后增值期望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遗产项目官员杜晓帆介绍说,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备受各国关注,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大的项目。在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抱有极大热情的同时,文化遗产与社会发
专家指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遗产应该考虑能对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什么作用。必须敢于正视文化遗产对社会的贡献,考虑其社会效益。
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纯粹是为了发展旅游的做法,专家们也进行了批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教授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仅仅考虑旅游,也要考虑当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古街区,在当初修缮和改造中,为旅游者建造了大量居住、餐饮娱乐场所,但没有考虑当地人的需要与接受习惯。古街区在一个连续升温的时期过后必将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外来客流少了,本地人难以使用,往往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盲目投资商业的人员受到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当地人生活水平下降。
据了解,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中,已经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指出,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名胜古迹保护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区的保护与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还应加以合理利用。罗哲文认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保和用必须同时并重。(本报通讯员董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