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大都市圈与我国军事安全

2007-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我国正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尽管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在它的经济意义,但可以肯定,随着这一进程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城市化运动的影响将波及甚至左右我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其中也必然包括国家安全。这里主持人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
湘穗,就发展大都市圈对我国军事安全的意义发表看法。

    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战略问题研究,著有《超限战》、《新战国时代》等。

战争出现空中化趋势

主持人: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孕育已久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拉开大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争样式发生的重要变化是什么?

王湘穗:一种新战争样式出现了,这就是不再依靠陆上重兵集团对抗,通过消灭敌国军事力量,对敌国实施占领实现战争胜利,而是通过空中打击对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以达到迫使敌方屈服的目的。

主持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空军沃登上校写成《空中战役》一书,其中提出“五环打击”理论,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进攻者不再需要从外围战线逐步向中心逼进,可根据目标的性质分成五个同心圆,按其重要性进行打击。第一环是指挥环,第二环是生产设施环,第三环是基础设施环,第四环是民心环,第五环是野战部队等。您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王湘穗:沃登理论的核心是战争空中化。第一次海湾战争证明了沃登理论的有效性。战争中,沃登理论被融入到对伊拉克的“迅雷”作战计划中。海湾战争初步显现出战争空中化的迹象。这一趋势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78天的轰炸中,美国和北约共出动3.8万架次飞机,投掷了9170吨弹药,摧毁和严重破坏了南联盟11座铁路桥梁、34座公路桥、29%的弹药库、57%的石油储备、100%的炼油厂、65%的弹药产生能力、10个机场和100多架飞机。在战争中,美军将其空天一体的技术优势,充分转化为战场优势,进而以空中战场的胜利直接达成战略目标。

主持人:美军主导的战争空中化、空袭主战化的战争新趋势,对亚洲各国产生什么影响?

王湘穗:目前,我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和地面入侵可能性不大,一旦发生针对我国的战争,其主要威胁将来自空中。印度十分重视空军力量的建设和使用,其空军在规模上排名世界第五,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较高;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在大力提升空军作战能力。

大都市圈:坚韧的生存体系

主持人:城市历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战争时期也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有空军以来,对城市的空袭常常作为打击敌方战争潜力、摧毁敌方抵抗意志、迫使敌方屈服的战略手段。杜黑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制空权”理论,主张直接通过战略空袭来达成战争目标,但在当时的武器技术条件下,很难通过轰炸对战争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状况?

王湘穗:是精确武器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大量使用精确武器,美国及其盟国在第一轮轰炸中就摧毁了对方的防空指挥体系,之后视战况发展的需要,随心所欲地选择打击目标。这充分暴露城市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弱点――城市单一的保障系统,脆弱的生存体系,很容易受到精确武器的摧毁。

主持人:由一个个脆弱的城市组成的都市圈就能抵御精确武器的打击吗?

王湘穗:与城市相比,都市圈的地理幅度要大得多,根据都市圈发展的设想,都市圈的半径可达到120公里,覆盖的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有近2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人口5000万人,并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十几套城市保障体系,产值可达到4.5万亿人民币,这是与一个中等国家规模相当的生存体系。更为关键的是,都市圈内部形成了相互连通的生产和生存体系,声气相通、守望相助,这显然要远比单一结构的城市更能经得起空中打击。从反空袭作战的角度看,使防空作战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空袭与反空袭的对抗范围明显扩大。城市防空必须向区域防空转变。都市圈的发展与区域防空更加契合,更加有利于现代的防空作战。

主持人: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国一些退役将军在“五环打击”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威慑与畏惧”和“迅速制敌”理论,其核心是通过广泛使用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力量,打击敌国的要害目标,摧毁敌国家领导层和军民的抵抗意志,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战略效果。什么样的生存体系可能让“五环打击”和“迅速制敌”的理论失效?

王湘穗: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域,容易受到空中打击而被摧毁;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多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组成,就可能使“五环打击”和“迅速制敌”理论失效。对我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如果存在数十个大都市圈,就能建立生存率高、抗打击能力强的网络化城市体系。对数十个完整产业体系,想要进行一次或数次饱和性攻击,而造成其同时瘫痪,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主动设计,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大都市圈建设在改变我国经济、政治空间结构的同时,也将对国家安全产生积极影响。但要使这种积极影响转变成真实的安全保障,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王湘穗:我认为,在大都市圈规划和建设之初,就要把军事安全因素考虑进去,在经济区域发展中兼顾安全保障;这方面的顶层设计至少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都市圈的行政区划发展,重新调整军事力量的布局,协调好军事指挥体制与都市圈的行政体制的关系;(2)建立都市圈的战争动员体制和统一的防空体系建设,实现通信网络化、线路地下化。(3)实现都市圈内部和各都市圈之间的保障体系的网络化联结,并保持多样式的交通运输渠道;(4)建立健全都市圈的危机处理系统,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的采集、处理,建立都市圈统一的危机处理指挥机构;(5)注意加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都市圈的发展。传统的“三线建设”已不适应当今变化,但其思路可用,这就是要在尽可能大的地理空间上保持国家的战略纵深。人物素描赵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