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怎样分配学习时间

2007-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翼星 我有话说

  大学的本科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青春的一段宝贵时光.几年的时间如何支配,能否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充满着憧憬和变术。是因循被动还是积极进取?日后的道路和事业会有重大差别和影响。奋力耕耘者,常有宽厚的学识铺垫,墨守成规者,也会惋惜于失之交臂。

就笔者所见,大学生的学习时间长期呈现

“四多四少”的现象,至今仍有加剧之势.这关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大事,是不应习以为常,等闲视之的。

上课时间多  自学时间少

大学当然要上课,学生渴望在课堂上获取教益,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应充分利用。但大学生的学习终究要以自学为主.教师的授课,主要是一种开启和引导,不能代替而应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学生一开始就应注重培养主动自学,独立钻研的能力。自学的时间应当大大多于上课的时间.可是当前课程庞杂,负担沉重.在专业的必修,选修和通识教育课之外,尚有一大堆公共必修课,其中有些是重形式轻实效且日益膨胀的课程。学生一般在四年内必须修满140-150个学分。头三年内平均每年有十几门课,每周达三十多节,理工科学生的课程负担更重。许多攻读双学位者上课就更多了,学生上课太多,自学太少,对课程来不及深入理解和认真评判,只是匆匆阅读指定教材,对付作业和考试。有时对必读的参考书都无暇顾及,更难于扩大范围,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相关学科了。这种被动对付而不是主动进取的姿态,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现象若不改变,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难以涌现。

进教室的时间多  上图书馆的时间少

这与第一点密切相关。校园内学生的足迹,历来流行着一句口头禅:“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教室”,学生在三点之间,背着书包来回奔波。然而,课堂主要是传授基本知识,把握理论要领,了解学科前沿,目的仍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大学的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这里一般都有丰富的馆藏,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可以看做读书,研究和写作的最佳场所。许多人一生读书最为集中,最有成效的时期,是在大学期间,是在图书馆内。当然,各人的学习素养不同,方法与习惯各异,但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利用图书馆,充分发挥能动性的精神与毅力,确实值得人们学习。某些在学术或事业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在校循规蹈矩,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是那些善于自主,求真,创新的学生。

近些年来,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图书馆大都扩建或改建,条件大为改善,但主动利用图书馆,找书借书的人却不见增多,馆内反而显得有些冷清。有些学生进了图书馆,也大都聚集在自习阅览间里读教材,作习题。书库内各种阅览室或借书处,却没有多少人光顾,有些藏书已布满灰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主要读教材,而教材是统一指定和购买的,用不着到图书馆借阅;学生普遍用电脑,从网上查阅,下载资料比较快速,方便,似乎也不必去图书馆;往深处说,可能受社会风尚急功近利的影响,与学术界的浮躁之风也有关系。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如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如何,从图书馆内书刊的利用和流动状况可以看出迹象来,教育制度和社会风尚的问题,我们不能苛责于学生,但当今一代有志气的青年,应当奋发有为,敢于突破某些制度障碍和社会习染,更加主动地利用图书馆,去探宝求真。图书馆应当在时间,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敞开,学生可以合理地安排课余活动,适当地利用双休日和长假日的有利条件,扩展读书面。这样,上图书馆的时间便可多于进教室的时间。

读教材的时间多  读原著的时间少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学生围着考试转,而且在于学习,考试以教材为中心,让学生围着教材转,形成一种习惯与风气,使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甚至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都主要在教材上讨生活,对付层层考试。大学生到毕业时,主要读了一大堆教材,讲义,却很少原原本本地接触古今中外的原著和名著。正是这些原著和名著,经历了实践与时间的检验,历史长河的洗礼,积淀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文化发展的成果。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陋习,就在于只重教材而忽视原著,实际上使教育疏离了学术的源头,使学生疏离了人类精神的家园。这是我国当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被动接受的时间多主动思考的时间少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教学质量同时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验证。按照通常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只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上课采取注入式,如蔡元培所说,“如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了。”教师往往讲得太多太满,现成的结论和断语太多,很少留有余地。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很少向学生提问,学生更少向教师质疑。师生之间很少对话,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看做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师方面说,应当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应当尽可能采取启发式,平等对话式,判断和结论不宜单由教师作出,不宜下得过早或过于肯定,应多让学生去思考。从学生方面说,学习上应有充分的自信,勤于思考,厥疑多问,尽力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对待各种社会问题和流行的思潮,观点,都善于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随俗沉浮,也决不先入为主地把一种观点当做金科玉律去遵循,而是采取一种评判和待证的态度。这样,主动思考的时间就会多于被动接受的时间。以上现象,决不只是一个数量或时间比例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理念,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弊端和缺陷,说到底,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需要理清思路,综合解决,逐渐转变。如果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使得学生的自学多于上课,上图书馆多于进教室,攻读原著多于阅读教材,主动思考多于被动接受,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教育境界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升华,新的气象,就会极其有利于高质量的创新性的人才的涌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