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学新生在刚进校的一段时间内,往往不能很好适应学校新环境。这种不适感会对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及交往等各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大学生活乃至工作后的生活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加以心理调适。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我地位
改变导致自卑心理
大学新生中多数人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进入大学后,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或消失,由此就会导致个体自我认知失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从依赖到独立带来焦虑心理 进入大学,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老师管束状态下解放出来,强化了独立意识。然而,从依赖到完全自立却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会感到许多困惑,陷入苦恼、焦虑之中,个别新生甚至想回家、想退学。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导致孤独抑郁心理 大学新生一入学,就马上面临重新结识他人,与他们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但他们与大学里面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失落心理 进入大学以前,许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惘、失望,情绪消极低落。
失去奋斗目标导致的迷惘心理 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体验是学子们终生难忘的。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感到筋疲力尽,这类歇歇脚的心理在大学新生当中很普遍。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大学生活便显得失落和茫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调适 健康生活
积极调整心态 作为大学新生来说,要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调整心态;其次是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并且从心理上接受这些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去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而减轻心理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生应该看到由于以前的依赖心理和环境造成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上大学后,应该从头做起,虚心学习,不怕失败,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探索大学的学习方法 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最易产生情绪波动与自我评价偏差。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外,大学生自身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克服过去依赖老师的习惯;其次就是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安排学习计划,学会利用各种有限资源,逐步走出困境。
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在大学新的坐标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主动接纳自己,将会极大地影响新生的适应过程。在新环境下,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入学后,学习成绩相对下降以及表现不如以前突出并非个人因素的影响,没有必要为此自卑而丧失信心;其次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承认差距,看到长处,扬长避短,不事事处处苛求自己;再次,加强自我修养,学习他人优点,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我完善的目标。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如何建立起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把握交往机会,学习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如果过于拘谨畏缩,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便无从谈起;再次,应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适应环境最根本的因素是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学生虽富于理想,喜欢憧憬未来,但是理想目标往往变幻不定,朦胧不清。高考压力和就业的待定性,使大多数中学生只考虑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目标,眼睛盯着高考不敢或极少奢望上大学以后的事情。进入了大学,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了现实,新的目标又未确立,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出现松劲情绪。可见,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任务。(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