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声润物 有心催花

2007-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曲一琳 我有话说

虞山脚下,昆承湖畔。仲春时节,走在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内,湖风带着清甜的水气迎面扑来,“立本求真,日新志远”校训碑刻在花丛中熠熠生辉。观其景色,思其意趣,记者发现这正是该校在建造校园文化时“双管齐下”的方法:用生态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规章制度和人文精神建造校园的特色文化氛围。

社团,让青春放歌

“宁愿学生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也不要校园里冷冷清清。”院长傅大友这样告诉记者,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丰富校园文化。

志趣相同的学生组建了人数不等的几十个社团:校红十字协会、创业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旗护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读者协会、沁园文学社、学通社、电声乐队……校园的海报里、操场上、教室中,到处都是学生们意气风发的身影。

“社团是让学生施展才能、发展个性的地方,已逐渐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去组建各种各样的学生团体,只要合法健康,即使是一个人的社团,我们也会努力为他们提供条件。”共青团常熟理工学院委员会副书记徐志坚说。

“精彩的大学生活,从社团开始。”学通社的一位学生说,社团丰富了他的大学生活。他们在这里放飞梦想,青春更加激扬。

党建,形式和内容显新风

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的重要载体,而党建为校园文化确定方向和塑造灵魂。该校党委书记许霆向记者介绍,“凝聚力工程”就是该校党建中一项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工作。

1992年,该校创造性地开展了“凝聚力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从关心全系教师入手、加强党组织的新路子。15年来,“凝聚力工程”建设“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管理工程系的一位老师,爱人为他放弃了安徽电视台的工作,来到常熟一起生活。系党委知道情况后十分重视,最终协调后安排在校职教中心工作。“家属为了支持老师的教学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我们不能不关心。”管理工程系党委书记刘明说,这样既吸引了人才,又凝聚了人心。

学期末的一次座谈会上,有老师建议将成教创收的资金拿一部分出来用于科研,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第二学期一开始,其中五个项目资金全部落实,老师们的科研项目有了经济保障。“不能挫伤老师们出谋划策的积极性,要保持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凝聚人心。”刘明告诉记者。

感恩的心,感动的人

曾有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对青少年进行的感恩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回报他人帮助的给予之恩,更应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

常熟理工学院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引领学子懂得感恩、善于感恩,该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主题活动:给自己要感谢的人发一条短信,诉说和发送出自己心底的感激和感动。

“感恩,除了是对所有关心和爱护过自己的人们心怀感激之外,即使对曾经欺骗、伤害过你的人,也一样报以感激的心情。因为正是他们的言行,触动了你的自尊,激发了你的斗志。”人文系的沈潜老师告诉学生们“感恩”其实有很大的内涵。

一封地方政府寄来的表扬信让任德琪同学这颗“感恩之星”的事迹闪亮校园。他连续两年走进盐城市义丰镇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拆洗衣被,陪老人谈心,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70多份年货分送给五保老人。

他的行动,影响着全校的学生。大二学生小贾说:“任德琪用实际的感恩行动感染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延续。”

感恩,感动了常熟理工学院。去年,该校评选出2006年度“校园十佳感动人物”:开拓之星、奉献之星、自强之星、师德之星、感恩之星……以“发现感动、传播感动、持续感动”为主题,进一步在校园中倡导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学生是主体,但更需要学校的主导。强制推行和管束只能适得其反,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软硬双推进。”傅大友的这番话正体现了常熟理工学院“无声润物,有心催花”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