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闲情偶寄》令我终生受益

2007-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云雷 我有话说

我爱中国传统文论、画论、戏曲理论等美学著作,说来话长。

我入大学是1960年,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少,副食品匮乏,经常饿肚子。好学的学子们发现了一个既可以坚持学习,又可以忘掉饥饿的好方法――抄书。有的抄《古文观止》,有的抄《唐诗三百首》。由于我喜欢中国戏曲作品,老师推荐我好好读

读李渔的《闲情偶寄》。我除了一遍遍地读,也抄写了两三遍。《闲情偶寄》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且由于李渔是剧作家,论述融合着自己的创作体会,引用《西厢记》等作品进行论证,深入浅出,好学易懂,切中编剧理论的要害问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创作者研究者的入门之作,也是深造的必修书目。在我阅读的中外戏剧理论著作中,此书是我最爱读且收获最大的一部。它让我懂得了编剧法,懂得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和技巧,令我终生受益。

新时期以来,我在高校从事戏剧、影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闲情偶寄》成了我最常用的参考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根据林语堂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大陆播映,它场面不那么大,耗资较少,但收视率挺高,颇受欢迎。有些平时不看港台剧的同志,看得也津津有味。而我们有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尽管场面宏伟,投资百万千万,但播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何以如此?同志们让我研究研究。我经过对原著和电视剧的反复比较,又重读了《闲情偶寄》,感到茅塞顿开,欣喜激动,了解并感悟到《京》片改编成功的真谛――吸取传统戏曲理论的精华,精心提炼情节结构,用李渔的话说,就是结构第一,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原著是散文式结构,优点是意蕴丰富,情韵隽永,缺点是情节性差,且矛盾线索呈网状交织,主线不那么突出,与“剧”的特点不适应。改编者强化了姚家与牛家斗争的主线,并将原著的90多个人物删去30多个,塑造了姚木兰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场景也更集中了,这是李渔编剧理论在影视剧中的创造性运用,使《京华烟云》大放光彩。我写了《结构第一――〈京华烟云〉改编管窥》一文,在《文艺报》上发表,反响很好。同志们读后认为,文章既是《京》片改编经验的总结,也值得其他名著改编者借鉴。

现在,荧屏上播出的不少电视剧,头绪繁多,结构臃肿,情节拖沓,最近播出的大腕明星云集、耗资数千万的《贞观长歌》,就有此弊病。编导倘能读读《闲情偶寄》等传统戏剧理论著作,吸取其精华,当会提高收视效果,赢得观众。

多年的学术研究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学术研究领域就像广阔的天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文化功底是我们腾飞的动力。《闲情偶寄》于我,便是如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