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沙漠第一草”背后的机遇

2007-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小润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为防治土地沙漠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重大举措,掀开了人类治沙的新篇章,一大批治沙抗沙先进群体和典范涌现出来。其中,湖北天门海力菊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振佳和他的团队,大面积种植菊芋治理沙漠取得的成功,为破解治沙难题带来了新的曙光。

重识“沙漠第一草”

地球上荒漠化的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据联合国抗沙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公布,目前,全球每年有240亿吨地表土流失,即36亿公顷土地已沙漠化,占全球地表的四分之一。

丁振佳说:“中国在治理荒漠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表彰和奖励。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人为的原因,我们治理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土地被破坏导致荒漠化的步伐,我们仍然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土地沙漠化使生态失去平衡,许多刚刚实现温饱的群众因此而返贫。人们在治沙中,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手段。后来,我们发现菊芋竟然能在荒漠中良好生长,堪称是治沙的天然能手。而且,由农牧民种植菊芋,可以让他们迅速过上小康生活。于是,我们建立了海力菊糖科技发展研究所,并与国内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科研联合攻关,以全新的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菊芋,其实就是在我国北方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经常见到的洋姜,俗称鬼子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贫瘠、耐干旱、种植简易、适应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它的治沙特性逐渐被揭示。菊芋的优良特性和多功能特点极其适合沙地产业化经营。菊芋是经济固沙植物,可治理沙漠、石漠和水土流失。由于繁殖力强,只需2至3年就会在土地表层形成茂密的菊芋茎和根系,牢固锁住地表层水土。菊芋在各种恶劣土壤条件下都能茁壮成长,被誉为“沙漠第一草”。这种看似不起眼、自生自灭的植物,被治沙专家称为目前治理沙漠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植物,身价开始攀升。

抓住蕴藏的机遇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生物研究中心原主任曹竹安认为:菊芋在贫瘠的土地上,盐碱地、滩涂都可以长得很好。一次种下,自然生长,每年挖取其块茎即可,第二年还会自己生发,一次播种多年收获,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而且,它的含糖量超过甘蔗的30%,甜度是蔗糖的1倍。

研究表明,菊芋深加工后产生的菊芋粉和高聚果糖,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肠胃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对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又是人体内双歧杆菌及乳酸菌的增强因子。正确食用菊芋粉和高聚果糖,具有排毒养颜,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以及调节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血压及血糖等作用,并有利于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合成。因而,菊芋粉和高聚果糖作为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说到种菊芋,不能不提到大连市旅顺口区长城镇长岭子村农民姜吉禹。1999年5月,对菊芋潜心研究6年的姜吉禹选育的“大红袍”菊芋,开始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等地的沙漠里大面积试种。2002年3月,姜吉禹成功地申请了“种植菊芋治理沙漠方法”专利。现在,被誉为“种菊芋治沙第一人”的姜吉禹已加盟海力公司。如今,海力公司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已种植菊芋4万余亩,仅内蒙古科尔沁就种了两万亩,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范围。几年前,菊芋的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角钱,现在已涨到每公斤4角钱,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企业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材料供应,土地荒漠化受到有效遏制。“菊芋就是姜不辣,耐寒耐旱耐风沙,土一埋,就发芽,八九十月开黄花。一窜俩,俩窜仨,二分窜出一亩八。窜出沙漠一片绿,绿色家园是我家。”这首最近两年流行在科尔沁沙地的童谣,形象地描述了种植菊芋的美好景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