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网络成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力量

2007-04-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周丹 本报记者马兴宇 我有话说

记者: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的重建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作为网络文化研究专家,您认为互联网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关系?

欧阳友权:互联网是

当今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网络媒体所独具的自由、兼容、交互、共享等特点,使其成为大众媒体中的“宏媒体”(macromedia)和“元媒体”(metamedia)。据统计,我国网民已达1.37亿人,占国民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最大。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个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媒介。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关键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融入到中国人骨血里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和维系民族统一与延续的文化基因,是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我们需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确认这种文化身份,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网络是个文化载体,又是先进的传播方式,它有开放、便捷的优势。通过网络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网络文化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血脉,引导年轻一代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并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建设我们自己时代的先进文化。

所以利用网络来传播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古代文明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会具有“承前”和“助推”的双重意义。

记者:2006年百名知名学者联合在新浪博客上建立“乾元国学博客圈”以扩大国学在年轻网民中的影响,您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欧阳友权:“乾元国学博客圈”的出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创意之举,它通过网络技术把关注国学的众多网友联结为一个互动的整体,可以使丰赡的传统文化走出书斋和课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更方便地向社会传播。我注意到,从实际效果看,该博客圈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就在试运营的10余天内,就上传文章200余篇,网友点击率超过50万次,有效扩大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领域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接受和了解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但利用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浪博客圈这样的网络聚焦方式来做一种公共空间的文化推广,我认为应特别注意到内容的选择与引导和载体的平台管理与技术调控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考虑到,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国学,其中蕴藏着治世之道与管理智慧,同时也会有封建的糟粕和历史的局限。要在互联网这个公共文化空间传播如此丰富的文化典藏,离不开对文化内容的遴选和文化观念的甄别。应该以我们所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规范,选择那些优秀的

文化遗产,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社会为本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德修身、积极入世的人生信念,以及高尚精神境界的人生价值追求等等,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多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提高他们对于文化资源的分辨能力,从而避免盲目推崇和简单否定,让他们从“原典”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原点”。

另一方面要考虑,在技术管理的层面上,还需要处理好技术平台的合理设置和不同受众的层级分类引导问题。网络上弘扬国学,可以是“博客圈”也可以是非“圈”的个人博客或媒体“播客”,还可以设专门网站、个人主页、专题论坛和类型化社区;可以是类似“乾元国学博客圈”这样精英式的,也可以像BBS聊天室这样的草根式的众声喧哗,让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国学基础、不同兴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表达园地。从实际情况看,上网关注国学,有的是为了研究和交流心得,有的只为了解国学常识,还有的仅仅只是兴之所至匆匆浏览,我们的网络平台设置应该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不同网民的需求,通过吸引他们的眼球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喜爱优秀的传统文化。

记者:在利用网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您认为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欧阳友权:在我看来,目前的网络利用主要问题还不在技术的提升,而在于通过道德自律和责任承担来实现网络环境的优化与净化。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便捷,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负面东西。较之于传统媒体,网络赋予人们以较少的限制和更多的自由,这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是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消解了主体的社会角色感,为一些人淡化道德承担和社会责任提供了空间,其二是网络传播体制在解放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使得信手涂鸦的无效信息和有害信息充斥泛滥。

因而在网络空间尤其需要倡导传统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观念,提倡网络上的道德责任践履,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除此之外,也需要设立“数字牧场”的法律边界,在数字技术上添加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人类在高技术时代的精神家园,提高利用网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金量,从而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健康力量。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人文前沿》主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著有《网络文学本体论》、《网络文学论纲》等多部学术著作,在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研究领域多有建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