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建立丰碑的人

2007-04-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茜 我有话说

初春的一个晌午,凉风习习,笔者来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特・赛音巴雅尔在北京的住所。推开家门,洋溢着笑意的慈祥长者出现在门前,驱走了我心中的紧张与忐忑。

特・

赛音巴雅尔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不同文学领域都有建树,他还主编了三部文学史,即《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前两部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第三部因其独特思路,使他成为编写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笔者此次造访,是由于获悉特・赛音巴雅尔退休之后还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操劳。前年,他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意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去年又开始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今年4月将破土动工。对这个话题,特・赛音巴雅尔十分有兴致。他说:“文学馆将来就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校区,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代表着55个少数民族,经过一年的努力,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设计图现在也全部完成了。”说到这里,他满怀欣喜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摞图纸,边翻边讲。从图纸上可以看到,文学馆的设计别致新颖:楼房与园林浑然结合,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采取现代风格,简约、朴素、典雅,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特点的文化氛围很浓的花园式建筑群。特・赛音巴雅尔介绍说:“文学馆建成后,将会珍藏、展示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收集到的55个少数民族的几千名少数民族作家和他们的著作、手稿、书信、照片及有关资料实物,包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大史诗,还有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壮族的《布洛陀》、瑶族的《密洛陀》、纳西族的《东巴经》、彝族的《贝叶经》和六世达赖喇嘛的爱情诗、曹雪芹的《红楼梦》、尹湛纳希的《一层楼》及《泣红亭》等各少数民族古典名著的各种版本和翻译本,供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研究、交流、教学之用,将成为全国首家专门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基地。”

当问到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的想法的由来时,特・赛音巴雅尔说:“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编三部文学史的过程中产生了这个想法,目的是为热爱和献身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工作、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他认为,2007年是文学馆建设的关键一年,一方面要抓紧文学馆大楼的建设,一方面还要抓紧文学馆的内部建设,继续收集、购买、制作有关资料,今年还要组建一支校内外的研究队伍,成立学术委员会,继续编辑出版研究少数民族作家的《阳光丛书》,做好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辞典》的准备工作,条件成熟时把现在编印的不定期内部刊物《金秋》办成定期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刊物。其他提到日程的工作有成立少数民族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企业家联合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设立少数民族作家研究基金,对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的专家、教授、学者和科研项目予以资助和奖励。

这么多头绪,这么多事情,这哪里是在建文学馆,这简直是在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建立一座丰碑!可以想见,特・赛音巴雅尔有多么繁忙。当笔者问到这些工作是否顺利时,他笑了笑说:“困难当然也有,有时甚至超过了我的承受能力。不过,我这个人从年轻时代起非常赞赏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幸运的是,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意建立中心和建设文学馆,从筹建到现在,始终得到了中宣部、中国作协、国家民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作家们的拥护和赞扬。特别是有我的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师生给我做坚强后盾,所以,工作比较顺利,成果也能看得见摸得着。”看得出来,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他过得很充实、很愉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