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落在一片鲜花丛中,蜜蜂开始了辛勤的劳作。它在鲜花里钻进钻出,绒毛上沾满的浅黄色花粉,清晰可见。”2006年12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谢长生教授向记者演示了由他们自主研制的新一代NVD12G高清数字家庭多媒体系统。从外表上看,该系统和已有的DVD播放机,DVD光盘并无多大差别,但它可以持续播
这是华中科大在应用学科领域的一项最新成果。
应用领先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是华中科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创新性成果、作创新性贡献的又一重要发展方针。“应用领先”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支点,使该校工科、医科、管理学科等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的应用学科;“基础突破”就是理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要力争出原创性成果,特别是要在理科的若干重点学科和重点方向上实现突破;“协调发展”就是在巩固与提升工科、医科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地位,加强理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文科,推动各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
按照这一发展方针,华中科大围绕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积极调整科研、学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管理制度,完善集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体,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机统一的完整的创新体系。学校目前正在建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已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本形成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创新链体系,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依托华中科大,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等单位筹建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首批批准启动的五个国家实验室试点项目之一。筹建3年来,实验室封装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1500瓦发光二极管光源;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被两院院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该校承建的脉冲强磁场装置,目标是建成50万―80万高斯脉冲强磁场,系统地开展凝聚态物理、高温超导机理及磁性材料等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为获取一批原始创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奠定重要基础;成为与美国、法国、德国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
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项目,取得的成果明显优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已推广至近30个省市的中心医疗机构及东南亚国家,被国内外专家称赞为“突破了该类手术的微创极限”。像这样已造福于人民健康,且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医学成果至少还有8项。
该校的物理学学科,在万有引力常数G精确测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承认和重视;现已建有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台站”和“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校张培刚、张建华教授主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为湖北省2006年度中标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之一,全国也只有41项。
转移知识构建服务区域的责任体系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和班子成员一道,结合学校以应用学科见长的特色,把转移知识与传播知识、扩展知识、保存知识并列作为学校重要的使命。转移知识具体讲就是为社会服务,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乃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李培根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学若在转移知识方面做得更好,对社会会有很大的贡献。
华中科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服务责任体系,全方位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增强学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该校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大中型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构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体系。他们积极参与武汉光谷建设,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企业,成果与人才输出扶持企业发展,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等,直接推动了光谷激光、IC产业等从无到有到集群效应的形成;与黄石、十堰、襄樊等湖北的多个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重点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加强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实施大企业合作战略,与武钢集团、神龙公司、海尔等100多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与宜化集团、深圳华为等企业共建技术中心60多家。
重在孵化科技园成为放飞理想的平台
该校致力于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科技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创业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他们坚持重在孵化、孵化与放飞相结合的原则,探索适时退出机制,仅控制少数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公司,实现学研产的协调发展。鼓励毕业生在学校周边创业,以期形成巨大的“华中产业”集群效益。位于该校科技园的华中数控公司,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个“作坊式”的校办公司,但目前已建成为国内最大的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成为该校立足自主创新、发展科技产业的一个范例,更在2006年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
华中科大把附属协和、同济、梨园医院等作为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突出特色,不断挖掘潜力,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医院的品牌优势,提升他们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开发成功的“人工牛黄”,为我国第六个、湖北省第一个Ⅰ类新药,转让给企业后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