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城区西南端的复康路旁,矗立着一座造型典雅简洁的建筑――天津图书馆。不久前,文化部领导专程来到这里进行详细调研后,感慨地说:“天津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特色鲜明,扎实有效,对全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天津图书馆努力创新办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
图书馆开到家门口
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的村民指着一座别墅自豪地说:“这是天津市最大的村级图书馆!”
这个2005年启用的村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藏书量达3万余册,当初仅购置书架、桌椅、电脑和部分图书,即投资30万元。如今这里是村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别小看这家村级图书馆,它可是天津图书馆直属的分馆呢!
如何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试点单位,天津市图书馆在创新办馆模式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并回答这个问题。2002年4月,他们与河东区富民路街办事处合作,由社区提供馆舍、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持经费,天津图书馆提供藏书和技术支持,建立了天津市第一个社区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富民路街滨河小区社区分馆。这家分馆成立后,社区居民奔走相告,平均每天都要接待读者百余人。社区图书馆平日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还与社区管理部门合作,经常组织家庭艺术节、座谈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使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文化味”。
社区分馆试点成功后,天津图书馆趁热打铁,提出“把社区图书馆建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们协力全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社区迅速建起了一批示范分馆。天津图书馆馆长陆行素认为:“联合办馆既减轻了社区和图书馆的负担,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一种双赢的、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
依照这一思路,从2005年起,天津图书馆又启动了行业图书分馆的建设。他们首先与公安局合作建立了34个“天津图书馆公安分馆”,将各类最新的文献资料送到公安民警手中,得到了公安民警的欢迎。“公安分馆”的建立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许多单位纷纷主动与天津图书馆联系,希望建立本系统的行业分馆。于是,“天津图书馆工商局分馆”、“天津市残联分馆”次第成立……
除了遍地开花的图书分馆,“汽车流动图书馆”也是天津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着力点。天津图书馆从1998年开始购买了专门的流动服务汽车,定期到较为偏远的地区或单位为读者服务。去年,他们又配置了新的流动服务汽车,载书量由过去的1000册增加到3000册,而且车内宽敞明亮,夏有空调冬有暖风。现在这辆汽车每天要为四个点送书上门,许多读者定时定点等候这辆汽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截至去年底,天津图书馆共建设分馆58个,流动汽车服务点34个。
“一码通”打造“海量书房”
有作为才有地位。随着天津图书馆文化服务领域与功能的扩展,天津市对该馆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陆行素介绍说:近几年,天津市政府给图书馆拨付的购书专款逐年增加,2004年为497万元,今年则增加到1400万元。由于经费大幅度增长,我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费用也逐年递增,为进一步延伸公益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天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程”始于1998年,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让读者坐在家里就能便捷地阅览天津图书馆的所有图书。经过20年来的努力,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天津图书馆的各类数字化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拥有专门采购的电子图书、由馆藏缩微胶卷转化成的数字化文件,而且自建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库,如“津门曲艺库”、“天津地方志库”等。
数字化工程的实施,为天津图书馆创新公益性网络文献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去年6月份,天津图书馆正式推出了“一码通”服务:任何一位注册读者都可以凭读书证免费申请一个账号,此后,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络,方便、快捷地阅览国内7200多种学术期刊、1000多种报纸等文献。“一码通”服务是纯公益性服务,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和下载流量之内阅览下载所需的文献,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一码通”服务的推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申请办理“一码通”用户账号的读者络绎不绝。人们称赞天津图书馆打造了一个“市民网络图书馆”。据介绍,天津图书馆推出“一码通”服务后,短短半年时间,就累计发展“一码通”网上阅览用户3349个。今年以来申请这项服务的用户更是一天比一天多。“一码通”也使天津图书馆电子和网络文献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仅去年12月一个月的下载流量就达到14635篇,是过去月均下载流量的3.1倍。在某高校工作的李教授现在是这个“网络图书馆”的常客,他称赞“一码通”是“为我打造了一间‘海量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