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令话剧人兴奋,也让话剧人思考。原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说:“中国话剧百年的发展史说明话剧不能脱离时代,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
从艺61年,演出话剧60多部,因一部《甲午风云》的电影而闻名天下的李默然,1995年携一台激情如火的小剧场话剧《夕照》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调演,获最高奖“终生荣誉奖”,随即宣布“封箱”,正式告别了话剧舞台。但他一直关注话剧事业,虽已80高龄,但谈到话剧,仍十分激动:“话剧特质之一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群众,反映现实生活相对比较敏捷、迅速,这是这个外来剧种能够在神州大地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话剧的几个发展高潮也证明了这点,如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话剧佳作迭出,影响甚至超过了影视,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一声惊雷,《于无声处》,出现了《曙光》,绽开了《报春花》,谱写了《丹心谱》,建立了《权与法》,快去《救救她》。可见话剧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李默然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话剧人开始探索实验话剧,后来一部分人逐渐脱离时代,脱离大众,形式大于内容,观众不买账,因而话剧陷入尴尬的境地。李默然指出:“进入新时期,生活中英雄辈出、奇迹不断,三峡工程、飞船上天、青藏铁路,这些前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值得我们话剧人去表现、讴歌,否则就是我们失职。所以当我看到重庆创作演出了反映三峡工程移民的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特别高兴。”
说到此,李默然自然忘不了他的“老家”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他介绍说,辽宁人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在近30年中推出了23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剧目。这些剧作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生动,语言幽默,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如反映下岗工人身临转型阵痛、勇敢迎接生活挑战的《父亲》,到大连高校演出时,蜂拥而至的学生挤破了剧场的大门,在苏州演出时,一位女工上台抱住主演宋国锋泣不成声。如今《父亲》演出了近400场,反映皮影艺人爱国事迹的《凌河影人》也演出了300多场,这两部作品都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
李默然告诉记者,生存艰难时,辽宁人艺也尝试过很多探索,如排演实验话剧和行业戏等。但现实无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排好的戏,大多数观众不喜欢,票房惨败。这给辽宁人艺以启示:只有少数人看的探索戏剧救不了话剧。也让现任院长宋国锋明白了一条真理:话剧要想生存发展,必须紧贴大众。在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之际,辽宁人艺创作演出了反映矿山资源枯竭后全体职工再就业的新戏《矸子山的男人女人》。为演好这部戏,主演宋国锋、导演查明哲带领演职人员数九隆冬深入抚顺矿区体验生活。
辽宁人艺曾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人民欢迎的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王秋颖、陈颖、赵凡、赫海泉、辛微、刘文治、宋国锋等,但他们演了一辈子戏,却大多是借助于影视而闻名。就像李默然,演了60多部话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电影里的“邓大人”,这让李默然感慨不已。他说,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他希望这些演员们不时回到话剧舞台,不要荒废自己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宋国锋就做得很好。”李默然告诉记者,宋国锋演电影在国外获过奖,但他长年坚持在话剧工作岗位,为辽宁人艺和话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牺牲。李默然还特别赞扬宁夏话剧团,认为他们长年开着大篷车送戏下乡,为人民提供优秀精神食粮,值得全国话剧人学习。
李默然强调:“话剧人要把眼光、精力和心思放在广大群众身上,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话剧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人像摄影: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