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

2007-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聂锦芳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马克思文本研究在我国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大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新的研究热点之势。为了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化,一些学者提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本学派”的主张,旨在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无视文本基础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做法进行反省,以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的学术水准。这里刊登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及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深入思考。

时序推进到21世纪,距离马克思进行理论创构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符码的社会运动和思想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但必须看到,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多世纪的演进历程中,很少有论者是把马克思及其文本和思想当作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来看待,对他的理解和阐释加入了过多的现实考量和情绪成分,以致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言说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挖掘”和阐释的思想越来越新颖,但马克思本来的形象和思想却越来越模糊,人们对他的文本越来越不熟悉。

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回顾和反思,我们发现,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处于一种零散而无序的状态,缺乏宏观性、总体性的“筹划”和“设计”。这种情况不仅使得这方面的研究缺少学术传承和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原始思想客观、完整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针对上述情形,我认为,目前在新的时代境遇下进行的马克思研究,要真正超越过去的工作,就需要将其文本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渐次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文本研究的前提性工作,即版本考证与方法省思。

对于像马克思这样从少年时代便开始写作、毕生最善于用文字表述其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的思想家,其留下的文本及其相关文献是我们诠释其思想虽非唯一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依凭;而从总体上对其著述进行比较清楚的梳理和尽可能准确的统计,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他写作的特点、文体的类型、文本的曲折历程和思想被接受的种种复杂情形,也是文本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对马克思重要著述的手稿、笔记的保存、流传和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和甄别,对一百余年文本解读史上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出现过的种种误读和曲解等状况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是置身于21世纪重新观照和解读马克思在19世纪写作的文本,特别是经过20世纪社会实践和哲学思维的纵深发展,现在的马克思文本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和包括解释学在内的文本解读模式的挑战,实现方法论的自觉和超越,这是我们进行文本研究最重要的前提。

二是重要文本的具体解读,包括文本的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和整体研究、宏观研究。

个案研究或微观研究是对马克思代表性作品的精读,即按照“文本学解读”的一般路径,对其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内容与思想、研究历史与最新动态以及现实价值与意义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

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是选择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写下来的若干重要著述重新进行清理和研读。选择的标准,一是马克思写作这些著述或手稿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同时花费了他比较大的精力和比较多的时间;二是这些作品的篇幅一般比较大;三是其中的有些著述虽然不成熟,但它提出或触及的问题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的主题,在以后漫长的思想创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具体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可能有反思、变化甚至修正,但这些主题被揭示或提了出来,这昭示了这些过渡性作品永久的思想史价值。在对这些作品的具体解读中,与个案研究或微观研究相比,考虑到研究时间和精力,可能在每一文本探究的细微处上有些差别,但也不是寻章摘句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力图进入其文本内部,从文本本身出发,着重倾听马克思自己的言说。

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和评价。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文本,但落脚点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和评价。即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贯通梳理和总体把握,在比较的视野内评定其思想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这一工作包括以下一些环节:

――同一思想在不同文本中演变情况的梳理。文本的具体解读只是对某些作品的研究,从中梳理与挖掘的观点与思想在该文本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与界域,然而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是持续的、承接的,又是变化的。概括马克思的思想,需要对不同文本中关涉到的那些相同议题进行悉心的梳理,甄别出它们的具体含义的差别和变迁,寻求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轨迹。这一工作避免了单纯根据马克思某一文本中所阐述的思想就对其总体思想作出表述,有助于把握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准确含义。

――不同语种翻译过程中的词义辨析。迄今为止,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使用最普遍的文本仍然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中文版,这里决不是对中文的翻译持否定的态度,相反我认为它仍有相当的利用价值,而且在目前翻译作品质量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马克思著作的中文翻译水准应该说是很高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包括马克思文本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作品的翻译,不像自然科学著作那样,能够做到在不同语种之间实现词汇含义的一一对应的转换,甚至有时在另外的语种中根本找不到完全匹配的词汇,或者勉强用了一个但二者各自又有多重含义,当然还有的是因译者本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上的考虑而造成的歧解,这些都为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增添了很多难度。目前对照马克思著述的中、俄、德三种文本,我们发现这种因一个词的翻译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差异的现象越来越多。词意辨析,决不是咬文嚼字的书生自娱,它涉及到对马克思思想的不同解释,有些是内涵很不相同的理解。可以说,这一方面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挖掘,必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重要观点的提炼、概括和阐述以及思想的体系化“重构”。基于具体文本思想原始状况的解读、不同文本中思想的演变历程的梳理,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者还要对作者的思想进行勾勒、提炼,并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述出来。在对马克思思想的提炼和阐释时,我们要特别强调对马克思文本的总体性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时上述几个步骤中对具体细节、过渡阶段的重视应该让位于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上进行的考虑和抽象,必须剔除偶然、枝节和非主旨的方面及其内容,概括出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观点的马克思的形象;否则,前面所进行的细致工作就没有结果,没有归宿。比如新近国内学术界发生了有关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的争论,沿袭国外在相关问题上“对立论”与“一致论”的分野,双方论者都从文本中找到了一些材料佐证其观点的正确。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各自的确对某些问题既发表过前后一致的意见,也表达过程度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应该能够甄别出哪些论述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在比较的意义上体现出他们的思想特征与差别。

――马克思与其他思想家思想的比较。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需要有参照系,因此研究者不能囿于自己的领域思考问题,必须以比较的视野作出判断。即将此前所获得的作者及其文本中的思想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图景中,通过与其他流派、人物、文本的比较,凸现其内涵与特点;放在历史变迁与当代社会的格局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比照,阐发其现实价值与意义。就马克思而言,至少包括几个层次:一是与马克思发生过直接关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别,诸如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海涅、魏特林、威廉・沃尔弗、赫斯、卢格、格律恩、蒲鲁东、拉萨尔、福格特、巴枯宁等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共产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同盟、德国社会民主党等思潮或党派的复杂纠葛及思想差异。二是与作为马克思一生思想背景或阴影的黑格尔思想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的层次是为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与马克思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传统和社会环境,但思想意旨却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为“存在主义之父”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只比马克思小三岁,19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的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的思想体系。相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为什么会“塑造”出、怎样“塑造”出这些思想“另类”?这些比较和分析,可以凸现出人类哲学和思维探索的多元进路,以及在这杂色斑斓的图景中马克思的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