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高校中,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开始抬头盛行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呢?笔者以为,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我国高等教育本质和目的存在差距。为此,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价值,改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难引发“读书无用论”抬
头
造成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大学生中有这种认识的不是少数。一些地区的贫困学生甚至为此“告别”了高考,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即使将来考上了大学,花了高昂的学费读完大学,面对的还可能是失业,无法摆脱贫困。“不读书是等着穷,上大学就是立刻穷”,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这种情况下,产生“读书无用论”也就更不为奇了。
接受大学教育成本较高。从1994年至今,我国大学生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学费猛长了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学费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相比之下,那些初中毕业就去外面打工的人,则不仅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且有的人还能相对较快地富裕起来。
高校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造成当前“读书无用论”的原因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经过若干年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不再免费,上大学必须自己买单,大学不再承担“包分配”的责任。市场竞争、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与此同时,大学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却仍有一段距离。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安排还是教学的内容形式,高等教育依旧未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还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以课程设置来说,学校里很多专业都是那种理论性强、“万金油”型的,说起来好听,其实没什么实际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重视理论培养,而忽视学生技能养成。目前社会职位需求以技能型为主,而大学生们恰恰是有理论缺乏技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劳动力都要进入市场接受检验。只有当你的技能符合买方需求,你的市场价值才会被认可。事实上,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而高校仍然是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轻视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甚至导致“知识型劳动力过剩”仍然属于结构性过剩。在一些普通专业过剩的同时,造成了部分专业高学历者供过于求;而另一方面,高级MBA、软件专业人才、营销人才、高级信息分析人才、项目评估人才等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时下甚至出现博士生参加自学考试的“高考低”现象者。这都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的结果。
忽视质的积累。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高校扩招。政府逐步加大投入,各高校也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但是由于投入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学生增长速度,加之高校教师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扩招速度,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有所下降;由于工作量过重,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出现滑坡。
回归高等教育价值,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普及率还不高,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40年代水平,大学生并不过剩;另一方面,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这意味着人人都得“终生读书”。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国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要求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技能,是各领域的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那么,高校就有必要重塑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回归我国高等教育应有价值,改变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高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是承担着社会分工的职能,为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分工提供较高层次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科学精确地培养大学生,要成为时代精神的来源和社会精英的荟萃之地。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人才永远是高校教育的价值所在。
重视大学生技能培养。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矛盾是毕业生的技能构建和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别。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学注重理论培养而忽视技能培养,忽视社会实践所致。为此,高校在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时,除了传授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进行技能方面培养。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技工初、中、高级之比为15:50:35,而我国则是初级技工占绝对比例,而高级技工则比例较小或者不成比例,这也导致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为此,必须重视技术人员教育,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我国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要占到全国高等院校招生数的一半。这应该说是对人材培养结构回归合理性的一种表现,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学历问题。
限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等教育等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力,系统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一弹性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超越了这一弹性范围,将以损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为此,应对现有高等教育过大发展规模与过高发展速度作适当的调节控制,寻
求高等资源利用与高等教育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真正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为此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时代课程设置模式。高校要适应人才需求和发展的状况,据此来设置课程。学校有必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针对特定企业或企业群体需求来设置课程,建立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这也有利于高校教育与就业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
我国高等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这种尴尬的局面近几年一再上演,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的必要途径。(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