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武汉古今之变 观汉派文化发展

2007-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姚伟钧 我有话说

武汉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近代重要工商业都会和爆发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文化积淀深厚,个性魅力独特。在国家社科“八五”规划中,武汉曾是全国城市史研究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在城市史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先后出版的《武汉史稿》、《武汉市志》等一批专著,虽然

再现了武汉昔日的落寞与辉煌,但如果没有一部城市通史,终究让人感觉少点什么。现在这个遗憾可以说是没有了,因为由皮明庥主编、刘玉堂等为副主编的7卷本《武汉通史》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部420万字的煌煌巨著,详尽地叙述了武汉的缘起及数千年的发展史。它的出版,是武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纵观全书,《武汉通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在“通”字上求新求全。《武汉通史》不仅客观地记载了武汉发展的史实,而且具有独到的学术视野。它从城市发生学的视角,以城市发生、发展、演变为主轴,将武汉的城市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清晰地梳理出武汉历史发展的脉络。“通”之要义首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延伸、上下贯通和在空间维度上的横向沟通、纵横交错。武汉历代疆域沿革十分复杂,但该书的编撰者以传统武汉三镇为核心,以今之武汉行政区划为基础,并以与武汉有密切关系和历史渊源的周边市县为相关区,形成一个大武汉地区,这样看似漫无边际,实则形散神聚。“通”的另一要义就是建立“大史学”观念。《武汉通史》不仅仅是政治军事斗争史,也不仅仅是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史,它更包罗了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种族和民族融合等各个方面,编撰者将这些因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系统思考,有完整表述,这就为读者全方位地把握武汉历史提供了依据。

二、在研究态度及方法上求准求新。首先是重实证,注重发掘史料,充分利用考古成果,用史实说话。其次,《武汉通史》还充分体现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作者在行文中使用了很多数据和表格,力图使研究做到量化和精确。大量表格的使用,表明编撰者将计量史学的方法引入本书,也反映了编撰者实事求是的治学倾向与凝练的文风。

三、从学术创新与编写体例创新方面的结合上求突破。《武汉通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平铺直述、在学术上很难提出新问题和新见解的弊端,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概念,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释。比如盘龙城之后到秦汉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城市发展历史,这一空白如何填补?汉口的崛起除了汉水改道的地理因素外,与明清之际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武汉市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是码头文化、水文化、山水园林文化,还是兼容并包,抑或没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相信在阅读完《武汉通史》之后,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本书在结构上也突破了原有史书的固定模式,设有第10卷《图像卷》,收集各种图片16000余张,被专家誉为“继承中国左图右史的传统,开创了新的编写体例”。

总之,《武汉通史》建构恢弘,脉络清晰,全面展示了武汉壮阔的历史进程,是武汉地区学者多年积累、研究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通史性良篇佳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