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性塑造地方文化名片

2007-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龙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一些城市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普遍增加了在文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不仅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演出剧场等文化设施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而且,还投资编排了不少有特色的文化演出节目,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出现了可喜的文化繁荣景象。

然而,有的城市在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过程中,存在着

盲目跟风、铺张浪费等问题。一些地方编排的演出节目虽然没有脱离本地的民间素材,但在表演形式上却过度大众化、西洋化,最终出现“自己人看着不明白,外地人看着不新鲜”的尴尬局面;有的演出动辄花费几百万元,门票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不仅地方群众消费不起,而且根本没有足够的旅游市场支撑,节目编排出来预演之后便草草收场。这样的“文化名片”实在有违文化发展的本性。

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大概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缺乏创意,没有特色。一些地方在还没有认清自己地方文化特色的情况就盲目跟风,见“印象”类演出流行,就打“印象”牌;见歌剧受青年人喜爱,就改编歌剧,缺乏独创性。二是缺乏自主。一些地方由于自身文化实力不足,便花费巨资从外面请来专业演出机构,从创作到演出全是“外来的和尚”,表演是专业了,但地方味却淡了。三是贪大求新。有的城市演出阵容一味追求庞大,还要有名导演、名演员助阵;表演形式追求新潮,放着现成的地方民歌和民族舞蹈不用,却用西方歌剧和现代舞蹈来表现,“外来和尚留不住,地方演员演不了”,节目演出的可持续性自然难以保证,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期望最终也会变成昙花一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地方干部盲目追求文化演出轰动效应,而不顾地方文化特色、经济实力和市场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个别文化演出机构以文化资源策划和市场开发的名义与地方合作,只追求经济利益,并不考虑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塑造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推动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打造文化名片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合实际,综合考虑财力、物力、人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地方文化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城市成功的经验也表明,一些投资少、规模小、原生态的文化节目,如果能很好地将地方特色和大众口味结合起来,一样可以取得成功。因此,要实现地方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地方文化特色,以市场化的手段开展项目运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减少盲目性,让地方文化名片真正起到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