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当前全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重任的高校正好集合了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极大地顺应并适应这个总体形势。高校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挖掘和拓展。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另外,高校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音乐厅、博物馆等,重点高校一般还拥有图书音像社、出版社和部分面向社会的学刊、报社,众多高校还活跃着一批社团组织,这些均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高校也是新的文化消费和时尚的传播中心。高校所在区域人口素质较高,特别是高校学生数量巨大,容易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并把新的创意理念和消费方式向周边辐射,从而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其次,高校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经营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纵观近十年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高校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库,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满足人们提升个人素质、工作技能等需求的重任。经济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的扶持,也需要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革新。在这方面,高校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最强大最前沿的智力支持。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着力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世界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容易形成各种创意工作室乃至创意群落,政府可以顺势推动,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依托大学城或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大学科技园区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如北京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先后建成了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雍和文化园、电子城798文化基地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三,高校具有学科、品牌和产业优势,为创意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即经济与科技、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说,经济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创意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它需要文化创意的碰撞、科学方法的推动、高新技术的支撑和数字文化的融汇。
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四大特性:①创新性。它要求以无止境的创新为依托。②高附加值性。创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和特殊需求,增加了产品的价值。③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产品是多种知识的融合,多种学科交叉和多学科人才共同创造的。④高竞争性。创意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创意产品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高等学校学科布局完整,学科门类齐全,各类人才齐备,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科技园拥有产学研结合的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均可以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高校具有整合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功能。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把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高校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能及时移植到企业,从而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主体,基地和园区则是创意企业发展的更高组织形式,人才、技术、资金聚集效应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而高校恰恰集中了人才、学科、产业和资金优势,依托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技资源和学术资源,依托学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可以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创意产业创新基地、创意产品孵化基地、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使高校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引领者。(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