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劳动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个规模庞大的人群游走于城乡之间,在成为城市建设大军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有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动因是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农村劳动力流动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市场分割、信息缺乏等现状,眼下急需要做的是建设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服务的平台,包括交易场所、信息网络、技能培训基地等的投资和建设。与此同时,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政府要对富裕农村劳动力实施有效引导,以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向,做好劳务回归工作,建立、实行流出和流入双向流动体制,拓宽就业空间。
第二,用系统化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系统化管理是指运用系统的观点去调控管理活动。系统化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能够给出表示一个系统中许多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结构模型,这就避免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弊端。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设计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农村流动人口确定流动方向,以求经济社会的协调、高效发展;二是流出地政府要统筹本地经济发展的全局,既要抓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又要确保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还要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在本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外,要加大智力型人才的转移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教育,针对不同的劳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劳务输出的成功率,进而提高输出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管理经验后,鼓励这部分人员回乡领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广的就业领域;三是流入地政府也要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计划地吸收农村劳动力。
第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的信息化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首先,庞大而瞬息万变的农村劳动力市场要想有效地运行,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再者,就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的信息化,既是管理者的需要,也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心声,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常运作的必需。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做到:组织互动,齐抓共管;整合资源,效益优先;面向未来,勇于创新。
第四,以量化方法作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前提。量化以行为学为基础,以项目管理为原则,强调对行为的研究及数字决策,它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涉及劳动力流动量和流动速度等问题,如果没有具体的量化分析,仅仅凭经验、依感觉,那是不科学、也是不可靠的。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进行量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量化管理来说,一要对供求状况和富裕状况做好准确的统计;二要做好供求量预测和流动规律的预测;三要根据用工需求,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定质、定量培训;四要对流动管理工作实施绩效评估,通过有效的评估,明确今后的方向,提高服务质量,使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工作日臻完善。(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